摆脱精致的利己主义,什么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专访林为千、蒋佩蓉
2020-01-19 7494阅读
作者: 耶雅亿
|来源: 蒋佩蓉
写在前面
这次我们夫妇回国巡讲,不仅去了7个城市举办讲座,也有不少的媒体采访。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耶雅亿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对谈。
我们很高兴雅亿能够带来一些不常听到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因为我们最喜欢挑战性和难度比较高的尖锐问题。这种问题带来的思考和脑花的碰撞是我们夫妇非常享受的对话。
很佩服雅亿在来跟我们对话以前就把我们公众号里面所有的文章都读过了一边,而且提出的话题都是文章里面没有解答的话题。也非常钦佩雅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以内就把采访中的内容总结的这么好,这么快就发布出来了。
非常期待她接下来会在她的公众号整理出来的一些有关我们的系列文章。也期待以后能够跟雅亿有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采访夫妇之前,雅亿在微信朋友圈预热了一轮,让读者们提问。很普遍的问题是:“我在还房贷,怎么可能有间隔年?”
“你们是精英,所以养娃可以任性。我们平民老百姓,不敢啊!”
“为了生计,忙到没有与娃共处的时间。生活压力的杀猪刀,跟精英的育儿理论之间,鸿沟如何平?”
“丈夫外遇后总不回家,可以离婚吗?”
话糙理不糙!毕竟在新媒体时代,说人话,才有人看。
这对夫妻双双毕业于世界顶尖学府麻省理工学院(MIT),集麻省理工学院前任中国总面试官、儿童培训专家、教育类畅销书作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林为千在微软工作多年,是微软创投加速器创始人、曾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运营总监。精英教育,要家长具备洒脱丰盈的心态,就是该松手时一定要松手佩蓉姐跟一般我们这种顺风顺水考名校嫁老公的学霸不一样,她经历过家道中落,看过世态炎凉,又结婚早,跟丈夫撕过头破血流。所以,见过世面,又阅人无数的她,在养孩子的事情上很放松。
你可以说是信仰的力量,但是放眼望去,多少主内妈妈在焦虑。你说是他们夫妻自身素质高,但雅亿真没见过在养娃的事情上,抓大放小,可以放到这种地步的娘。人人都想让孩子读国外名校吧?他们反而在2003年,带着三个孩子从美国来到中国定居,并坚持让连汉字都认不了几个的孩子在北京公办学校接受教育。她教导大儿子,凡事不用争第一,享受当第二名。大儿子去麻省理工报道以前,也过了一个gap year(间隔年)。
在这一年里,他出版一个原创的摇滚乐专辑,出版一本小说,做家教赚了5万多人民币,还自己去欧洲旅游一阵。麻省理工毕业的大儿子对父母说:“我结婚后,如果太太更会养家,我可以做全职奶爸,助她完成梦想。”
父母没有骂他说:“我白供你读书啊?”反而是发自内心地替他高兴,引以为荣,甚至在讲座上分享自己养育的大儿子多么有先进的婚姻观念。天资聪颖的二儿子,几次被老师提出可以跳级,都被她拒绝,因为她想让儿子拥有快乐平凡的人生,而不被冠以“天才”的沉重标签。后来,二儿子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也津津乐道,高兴得不得了。小儿子小学时,夫妇二人在事业巅峰时辞职,带他环球旅行了近一年。鼓励他玩美术、搞艺术,一直跟娃说激情比才智更重要。说,只要跟孩子立好界限,告诉他们男孩女孩的身上哪些部位不可以碰(No touch Zone),再树立好性别观念,然后就可以放手了。
无论孩子在哪个阶段交异性朋友,或是交往的对象多么符合或者不符合自己的三观,都用爱来包容接纳。说:“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她对孩子没有过多期待,但有明确底线:一、你的所作所为符合你信仰的原则;二、无论什么样的选择,你自己要想好,要能负责。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难管;孩子越难管,父母管得更多。最终,互相拉扯,满身伤痕,人没管好,亲密没了。告诉中年妇女:“我们养孩子,不是为国家养栋梁,不是给社会养精英,也不是为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咱是为神国养一个自食其力的快乐男孩,再给自己养一个亲密、温暖、快乐的小伙伴。”中国传统的观念“我宁愿让你恨我,也要让你成才”的思想,夫妻一点都没有,他们希望孩子走自己的道路。孩子18岁之后,绝不需要父母负担经济。父母也不需要给儿子们提供婚房、带孙子……“我有我的晚年生活。”说,“供应到大学毕业,父母责任完毕。不找工作,就不能住在我家里!”咱中国家长一方面,在18岁之前死压着孩子,希望他们按我们的计划成才就业。另一方面,又在孩子成人之后又拼命为之付出,因给孩子买不起婚房而愧疚,培养出一个个啃老的妈宝。夫妻活出一个很美好的见证:三个儿子长大后,父母不再插手孩子的生活;就算孩子愿意,他们也不乱出主意。读大学之后的孩子,是父母的朋友。在给孩子建议之前,父母要征求一下:“你需要我的建议吗?”如果不需要,就闭嘴不讲,这种自制的智慧,是精英教育的果子。孩子要不要采纳父母的职场建议,要不要按部就班谈恋爱结婚,要不要读完高中立刻读大学……这完全是孩子的自由。自己成为孩子的拉拉队长跟粉丝,不需要过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在旁边为他加油助威就好。的一个儿子曾与一个特别可爱的女孩子恋爱,金童玉女般,让人羡慕。心里暗暗喜欢这个女孩,还是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结婚。后来,儿子决定要分手。做妈的心中再不舍,也是闭口不言,尊重孩子,让他选择自己的婚恋道路。在采访中,我抛出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假如你有一个女儿,身边都是配不上她或者不合适的男孩子。你会鼓励她继续单身下去,还是会鼓励她找个经济适用男下嫁呢?”夫妻回答说:“在18岁之前,我们已经把婚恋的知识与界限传递给孩子了。18岁之后,无论他/她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哪怕对方跟他/她不配、不合,甚至婚后要吃很多苦,或者他/她选择一直单身下去,只要是孩子选择的路,我们都支持。
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给建议,我们就不给。没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回事。”
他们两口子做家长可以如此洒脱,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高,教育所致的眼界宽阔,让他们足够淡定去面对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真是非常非常地自信。
他们认为一个人幸福的能力,其实比成功的能力更重要。既然自己的孩子在18岁之前已经具备了幸福的能力,那么家长又何必为他们成人后的道路去苦恼呢?
在夫妻身上,我深深感受到“精英教育”的真谛——不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做一个水管式的人,将祝福与金钱流淌出来。
这对夫妻一直从事各种慈善工作,还带着孩子们做慈善,让原本性格比较艺术化的三儿子,在去甘肃支教的旅途中,变得更加自信。二儿子也在十六岁生日的时候,为非洲一个村庄募捐挖井,并且用自己的敲鼓技巧到处带给人快乐。他们一直说,光是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家长要带孩子改变环境,而不是被动挨打。当你带孩子去做慈善,奉献爱心的时候,孩子们也就不会草莓化(外表美丽,内心脆弱),整天自怨自艾。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不要随便给同性恋贴标签,而是要在合适的界限中继续爱他们。曾有一个男同学来跟他们说:“我爱上了你们的儿子,只是你们的管束太严,所以你们的儿子不对我表白。”
夫妻并没有大惊小怪,对自己儿子的信仰与性取向非常有信心。在沟通后,儿子继续跟这个男同学保持友谊,但不会在晚上共处一室。儿子会很自豪地宣告:我喜欢女人!
这事儿要搁在一般家长身上,我们该多么纠结、狂躁、羞耻啊。但是夫妻仍然用爱与温暖来对待这个男同学。这就是内心强大的果子——父母淡定,多少危机可以风淡云轻,变成祝福啊。你开阔了,才可爱;你可爱了,才有能力爱别人。平凡的我们,能为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能为儿女做的最大牺牲,是成为快乐的老顽童。两个人在小儿子读大学后,他们把大房子换成了一辆不算大的房车。
在他们晚年的设计里,1/3的时间可以游山玩水;1/3的时间可以做人生教练、企业培训、教育顾问;1/3的时间可以住到不同的家庭中去,和这些家庭一起生活,建立这些家庭。
两个人变卖了家产,把所有的生活都装进了一辆叫“好奇”的房车,真是很酷!孩子们说:“过去我们有一点不放心你们,如今我们彻底放心啦!”在他们每年的规划里,都要挑战一件自己以前没有过的事情,想办法去完成。这才是精英教育的果子——在任何一种工作与生活模式里,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整,为社会发挥出最大效能。今天,多少读者看到这对夫妻的时候,会唏嘘自己老了——人到中年,一切皆成定局,理想困窘,气节折损,体力和精力都不济,车贷房贷,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与老人的医疗费都压力山大。你我,跟夫妻一样,都因信而活。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都内心有光。用林为千的话来说:“封闭的系统不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唯有敞开心门,借助外界力量来更新,育儿与婚姻的窘境才能被突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说:
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其实林为千与夫妻,也是出自于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老一代对他们也曾进行“情绪勒索”,也曾过界限胡乱插手,也曾骂他们不孝。
但是,他们做的就是靠着信仰的力量来肩住黑暗的闸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最终可以让下一代摆脱传统的禁锢与家族的咒诅,可以活在明媚的阳光下。
没错,这才是精英父母的本质——担当、负责、放手,祝福更多人。
人到中年之后,谋生之技艺纯熟,外在名利滚滚而来,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你我内心很难有光了。这时候,要经营出令子女羡慕的婚姻,要做出美好的婚姻见证,就只能依靠生命内在的品质和力量。aggressive的光,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光。这也不是想有就有的,还是得有余力、定力和能力,需要有亲密夫妻关系作为加油站,还需要弟兄姐妹的互相扶持,牧养与被牧养,这样才不会将自己耗干。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