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87阅读
心理辅导中常见的一种症状是强迫症。教会中也有强迫症者,只是心理症状有时候遮蔽在信仰问题之后,不易被察觉,因此症状对信仰破坏性不易被认识到。
强迫症者在教会中可能成为积极努力作工的人,也可能成为教会中的问题人物。
强迫症者追求完美的倾向使得有些人能够很出色地完成某些工作,但某些强迫思维往往使他们陷入非理性的穷思竭虑当中,不仅困扰自己,也可能在教会混淆他人的信仰观念。
最近,有一个基督徒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当事人叙述自己的问题时,始终认定他痛苦的根源就是信仰,自称现在的一切痛苦都是信仰导致的,他因无法将现实与信仰结合起来而矛盾万分。
根据我的经验,当事人实际上属于强迫症者,只是他强迫思维的问题是一个与信仰有关的问题,他不去处理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具体的困难,转而脱离现实去解决一个宏大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追问牧师及他周围的基督徒,结果信仰反而成了他逃避现实、推托责任的借口,而其情绪与信心却每况愈下。
下面是这个个案的辅导过程,藉着这个过程思考一个问题,信仰不是逃避的借口。
这是第一次辅导的过程,其中当事人的资料经过技术处理,谈话内容也有所增减,这一次辅导的目标主要是咨访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收集信息、探索问题根源、初步判断及处理。
辅导过程
当事人:你是基督徒,对吗?我想找一个基督徒咨询,他们推荐你。
辅导者:是的,我是基督徒,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
当事人:我是信耶稣的,觉得向基督徒咨询才有用。我有一个信仰问题,问了很多人,最后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辅导者:你的意思是说一个问题使你感到困惑,具体地说说什么问题困扰你,好吗?
当事人:我可不可以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得救了吗?
辅导者:我得救了。你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
当事人:你怎么知道你得救了?
辅导者:我的经历告诉我的。你的困扰跟这个问题有关吗?
当事人:你说我得救了没有?
辅导者:是否得救是我们个人的事情,表明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我们自己与上帝都清楚地知道,所以这个问题应该问我们自己。
当事人:我得救了。
辅导者:看来你是对自己得救是清楚确定的,那你能说说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吗?
当事人:我觉得自己得救了,但是我没办法把信仰与现实结合起来。
辅导者:“没办法把信仰与现实结合起来”指的是什么,你详细地说一说好吗?
当事人:我知道读经、祷告是很好的,让我感到灵性很好,但是社会现实不同,让我按照信仰行事为人,我做不到。
所以,我就不能去教会,我就不读经也不祷告,因为环境与信仰是脱离的。(看起来当事人的困扰焦点是得救的人在世界上怎样生活。)
辅导者: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讲一讲你的现实与信仰是怎样冲突的?
当事人:做工作如果没有一些手段是不行的,我不可能像耶稣那样。
辅导者: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说你遇到什么样的冲突,好吗?
当事人:我相信耶稣,但是我不能脱离社会,如果脱离社会,我就没办法生存了。(辅导者尝试引导当事人具体地谈谈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便于探索他的矛盾冲突产生的背后的东西,但是当事人始终重复上面的说法,辅导者试着暂时从其它的角度和方式进行探索。)
辅导者:你什么时候开始信耶稣的?
当事人:我从小就信主的,家里面父母都信主的。(现在当事人29岁,已经信主20余年。)
辅导者:什么时候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始困扰你的?
当事人:就是最近这五年,这五年我在这个城市工作,经常与这里的牧师和信徒接触,我被他们搞糊涂了。
他们说的跟我以前听的不一样,他们讲得很严格,按照他们说的很多事情都是罪,诡诈是罪,不读经是罪,不祷告是罪,懒惰也是罪,我有时候都不想信了。
我向上帝发誓,在这里五年我过得很难受,他们告诉我要祷告,比如跑步,如果仅仅跑步,那么只是单纯地锻炼身体,但是如果一边跑步一边祷告,这就不单单是操练身体,还操练敬虔,我就照着做,想让自己更虔诚。
可是现在不想祷告了,我不能一边工作一边祷告,因为这二者是脱离的,脱离得厉害。可是不祷告读经我又担心得不到赏赐,怎么办?
辅导员:我感到你心里的矛盾是,你想要得到赏赐,那就意味着要不断追求完全,但是照着“他们”的说法追求对你而言太难做到了,于是你倾向于放弃追求,可是你又担心得不到赏赐。所以你觉得难受,是这样吗?
当事人:是的,他们都对我说,要好好读经祷告……可是我……我现在不想信了。
辅导者:你感到心里很挣扎,你很想追求完全,但是你达不到完全;你想放弃信仰,但是你担心进不了天国。
当事人:是的。我觉得想要像人家那样爱主,但是自己达不到那样的要求。
辅导员:看来你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人,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这一点是神所喜悦的。即使保罗也会有内心冲突的时候: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行。
但是保罗非常坦白,他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我想如果你在耶稣面前承认自己的软弱,相信耶稣会接纳。
当事人:以前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些,他们都叫我好好追求,说很多事情都是罪,软弱也是罪。我不想信了,可是现在不读经不祷告,我还是难受。
辅导者:你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你痛苦?
当事人:就是信仰,要求我读经祷告,不能懒惰,我达不到要求,就难受。(探索到这里,发现当事人所说的“信仰”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他所谓的信仰就是别人对他所说的那些“规条”,如果他达不到这些规条,就倾向于放弃,其实他应该放弃的是人为的“律法”,而非信仰。)
辅导者:那你认为耶稣究竟要求你做些什么?你认为你可以做到一些什么?
当事人:他们都说……
辅导者:我们现在不要说“他们都说……”让我们想一想在自己心里作工的,究竟是耶稣还是别人的说(试图引导当事人自己与耶稣建立关系,而不是以人为的规条为中介。)
当事人: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辅导员: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信仰的对象是耶稣,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所以我们信仰的就是耶稣,不是别的。
当事人:你的意思是说我可以不读经不祷告,是吗?
(从这里辅导者开始感到当事人的问题并非最初想象的那样简单,当事人试图从辅导者的话中寻找到证据,好让辅导者帮助他作出不读经不祷告的决定,然后放弃追求的责任就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某某辅导者说……”。辅导者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留意不被当事人控制。)
辅导员:是否读经祷告是你自己的选择(辅导者如果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当事人立即会问“那我听你刚才说的那些话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辅导者会被动卷入当事人没有答案的问题循环当中。
因此,辅导者把选择权仍然还给当事人,然后澄清自己的观点。),我只是希望你把信仰与别人的说法区别开来,不要混淆。信仰不是捆绑,不是辖制,而别人的观点可能是一种捆绑或辖制。
当事人:你的意思是说我不用听别人怎么说,是吧?(这时辅导者进一步意识到当事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信仰问题,不与当事人在这句话上纠缠,转而把焦点当在当事人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辅导员:这也是你的选择,信仰不是要让人生活在痛苦中,如果我们非要照着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就天天生活在矛盾中。
当事人:你说得对,我就是天天在矛盾中。我就是那种患得患失的样子,基督徒应该追求完全,我又不想追求,不追求我怕将来得不到赏赐。(当事人又绕回到刚才的话题上,辅导者试着把他拉回来,到生活中寻找办法。)
辅导者:我知道你现在很矛盾很痛苦,说说你生活中让你感到烦恼的其它事情,好吗?
当事人:没有。
辅导者:工作方面呢?
当事人:没有。我就是信仰问题。(辅导者暂时不再与当事人探讨信仰问题,转而探索当事人童年经历。)
辅导者:谈谈你小时候的经历,好吗?
当事人:我小时候很好,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是五年前到这里,因为我练气功,他们说我被魔鬼辖制了,我就不练了……(当事人坚决地防御,把一切责任都推托到信仰上。)
辅导者:你与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当事人:我跟他们之间没问题,我的父母没有问题。我觉得信仰把我所有的生活都搅乱了。(说到最后当事人认为始终坚持怪罪信仰,不太愿意谈论童年经历,这一点有待以后探索,辅导者布置作业,让当事人考虑,下一次谈话回答。)
辅导者:你现在心里有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你好好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把你的生活搅乱了?这个问题下次谈话的时候告诉我。
个案分析
当事人反复不断地询问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可以不读经不祷告?一定要求辅导者给他一个答案。
如果辅导者给他一个答案接着就会被他下一个问题问住,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说出来的答案他会满意。他已经用这个问题纠缠了许多人,无论怎样回答都会遭到他的反驳。
实际上这是一种强迫思维,他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不断想找到答案,但是任何答案都不能令他放心,于是他始终处于焦虑中。
看上去他的问题是得救与否的问题,随着继续深入探索发现,他的问题不是信仰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症状,只是他的症状跟信仰有关,因此他会认为就是信仰的问题。
当事人心里觉得自己得救了,但是某些人稍微对他说一些话,比如,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等,他立刻又陷入自责中,他感到自己没有达到其他人说的那些要求,他急于改变自己,竭力想变得无可指责无可挑剔。
他的强迫思维是坚决认为现实与信仰之间是矛盾的,冲突的。而他又依赖于这种冲突,否则他会找到一种新的矛盾或冲突来穷思竭虑。
因为,强迫症者是不愿意做出选择的,如果他愿意做出选择,痛苦就消失了,而他需要这个矛盾,现实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了他强迫思维的焦点。
实质上他所谓的信仰与真正的信仰大相径庭,把读经祷告作为信仰,或者把别人的说法当作信仰,然后说都是“信仰”把我的生活搅乱了。其实他自己没有原则,没有真正的自己的信仰。
辅导要领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根源,因此辅导的方法也不可以简单化。
当事人归咎于信仰无异于把责任推卸到上帝身上,其实是一种逃避;如果辅导者告诉当事人祷告可以医治一切,甚至把当事人看为信心不足或不够虔诚或犯罪所致,而忽略了当事人真正的问题,实质上这也是一种推托、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此,辅导者需要探索症状产生的多种可能性。
教牧人员辅导中往往对当事人的评价与命令多于理解与支持。常见的例子是,当事人对教牧人员说:我最近特别没有心思祷告,心里烦躁得很。
教牧人员回应到:你这样子不行的,越是不想祷告的时候越是要多祷告,不想读经的时候越是要多读经,不然你会离神越来越远的。
甚至回应:你是不是犯罪了?教牧人员完全缺乏倾听和同理,急于对当事人下判断或者进行教导,这不是在关怀当事人,而是急于树立自己,在利用自己的身份评价当事人并命令当事人。
这样的结果引起当事人的阻抗,导致沟通不良,因此辅导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当事人,用坚定的态度及爱心接纳他。
辅导的时候如果始终跟着当事人的思路走,一个一个地回答他的问题,可能会被当事人控制或陷入与当事人的争辩之中。
当事人绕来绕去的问话会让辅导者感到倦怠,辅导者可能会在被动倾听的同时失去了辅导的方向,因此辅导者需要随着探索的深入不断修正调整短期辅导目标。
结语
如果有人坚持要脱离现实生活来谈论信仰,那么这种信仰可能成为人逃避成长的借口,而上帝则成为人推托责任的对象。
真信仰的目标是要引导人变得成熟,可以自觉地并自由地接近上帝,成熟意味着既有自己的观点,又不固执已见,既尊重别人的观点,又不随波逐流。
如果这种成熟的观念用在信仰上,意味着成熟的基督徒既坚持自己对上帝的认识,也尊重别人对信仰的理解。
100787阅读
100775阅读
100756阅读
100751阅读
100713阅读
97961阅读
93500阅读
8145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