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3阅读
昨天的新闻头条,非“罗一笑”莫属。给身患白血病女儿筹款的父亲,可能并没想到竟然会引发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目前,当事人已公开道歉,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还在延续。
隐去关键信息 是对捐助者的不负责任
孩子生病是事实,然而隐瞒实际家庭财产信息,借“苦情”自我营销,其实是对捐助者的不负责任,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公益热情。(根据财经网的最新报道,通过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查到,罗尔为2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并且是其中一家公司股东。)
“狼来了” 伤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从南京患儿得数百万善款,家庭未做妥善处理,到安徽利辛“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反转,证实为喂狗被咬,公众爱心被“误伤”的案例不在少数。良善被“透支”,最后“受苦”的还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圣经》也预言末世的光景——马太福音【24:12】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
基督徒如何捐输与行善?
因为罗尔自称为基督徒,在发布女儿罗一笑生病的一些博文里也常常提到“耶稣”的名,在基督徒的朋友圈了,很多主内弟兄姊妹更加热情的转发他的募捐信息,并且纷纷解囊,帮助主内肢体度过难过,祈祷上帝的怜悯!
而当一些事实的真相不断被曝光以后,我们不该行善以至于丧志,而是要回到上帝的心意,再思基督徒的行善的原则,在这个网络虚拟时代,仔细分辨,智慧行事。
帮助人直到自己枯竭?
作者 陈远明
前言
基督徒要行善?是的,尤其是传道人,乃是责任使然。但是问题来了:要如何行善?何时行?何处行?向谁行?次数多少?神要我们行善时一视同仁吗?不论何人何时吗?每一次都要向每一个行吗?
箴言十一章17节:「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
从箴言可以知道:人在行善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益处。这不仅成了想要行善的动机,无可否认,也成为行善之后的一个回报。总之,只要行善,我们就会产生良好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自满、自傲或自义,而是一种平静安稳、一种谦卑的经历——因为我们内在察觉了,我们实在荣幸,能够成为上帝爱的管道。
行善,为什么会有美好的感觉呢?
主要在于我们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而神的本质就是美善。这表示,祂拥有为善的巨大能量,当然我们也和祂一样。换句话说,我们有行善的高度潜能,因此,行善当然使我们心旷神怡喽!「我们原是祂的工作」,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10节说道:「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这些话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说;我们受造为人,乃是为了行善;因此我们为了行善,便成就了生命的目的。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生而为人的这份命定,是可以把握的。我们行善,有时需要牺牲许多时间、金钱、精神等,但有时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慈善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合宜的碰触等等,也可以为善。无论是简单的动作,或是感人肺腑的牺牲。重要的是,行善要能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因为我们乃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能够如此,在我们的善行不但可以造就别人,也可以滋润自己的灵魂。
谁是配得领受的人?
这个主题若是如此了结,那么笔者大可以说:「动起来吧!找出你当行的善。去随意行善来回应你的呼召!鼓舞别人,活出神的样式!去吧!起而行吧!」如果这样做的话是不负责任的。行善?没错!但要如何行?何时行?何处行?向谁行?次数多少?神要我们行善时一视同仁吗?不论何人何时吗?每一次都要向每一个人行吗?
圣经上怎么说呢?
其实,要活出神的样式,并非一味行善、毫无分别地去行就可以了。人是有限的,人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也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回应宇宙发出的每一个需要。当然一些人的随兴而发的慈善义举、标语也容易朗朗上口。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行善的时候,需要一些周延的策略。
圣经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合格条件,帮助我们行善能得当:
甲、设定界限
箴言三章27节:「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这位睿智的箴言作者要我们「向那应得的人」行善,同时,这也暗示了有些人是不配得的。
不配得的一个清楚例子,记载在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基督徒的第二封书信上。第一世纪的帖撒罗尼迦城,有一个信徒的集团组织,他们专为那些不能工作养活自己的人设立了一个食堂。但是有些男人虽然身强力壮,却把食堂的供应看作不必工作、轻松过日子的途径,而且,这些人还辞了工作,就靠这些负责、热心、勤奋信徒的善行过活。
对于这种情况,保罗写了这些话来回应:「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你们自己原知道应当怎样效法我们,因为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也未尝白吃人的饭。倒是辛苦劳碌、昼夜做工,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诫这样的人,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弟兄们,你们行善不可丧志。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可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帖后3:6~15)
使徒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一点也不含混地指出:有些本当做工靠自己吃饭的人,却反而浪费光阴、游手好闲、投机取巧、榨取别人的善举。回到本段开始的经文箴言三章27节,经文明白指出:有些贫困的人的确需要帮助,我们也是蒙召帮助他们的,这个呼召确实无疑。但圣经也使用极为清楚的字眼告诉我们:凡是有人想利用别人的善行、投机取巧,就不配得到帮助。神要我们不要把有限的善行资源,浪费在这些逃避责任、不肯自食其力的人身上。根据圣经,这样的人应当劝他如弟兄,但也要令他「自觉羞愧」。
乙、帮他?还是害他?
箴言十六章26节,是我们有关行善的第二项指引,上面说:「劳力人的胃口,使他劳力,因为他的口腹催逼他。」换句话说,饥饿或其他个人的需要、欲望,对我们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这些需要和欲望促使我们努力工作,使我们能够自力更生。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得到一个原则:凡是使人减低努力工作的意愿,以致不能自给自足的善行,都是遭到误用的善行。而且这类善行抑制了人的成长,使其无法变成一个负责任的人,却养成他们依赖别人的不健康心态。
国际基督徒救援组织每年都要派出几百架的飞机,满载食物飞往世界上那些贫瘠、或灾难突发的地区去。后来他们发现,当地的农夫宁可等待飞机出现,也不愿耕种收割。这便是对于当地的补助若是超过合理界限,便养成了当地人不健康的依赖性;原本善意的空中补给,反而使得整个当地经济退了下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社会学、经济学上的考量,并且加以属灵的分辨,才可以减少这种引发不健康依赖性的行善方式。
父母与孩子间的依赖关系,虽然没有这么复杂,但也有同样的害处。当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和欲望,供应得过于宽松,使孩子的欲求时时都得到饱足时,则他们会消减了孩子们工作的意愿。
有些富裕的父母留给孩子大笔的信托基金,他们这么做是因为相信孩子在充裕的供应下,可以无需为三餐劳碌,而能选择崇高的事业,并寻求有价值的事物。父母的这番好意,固然有些如愿以偿,然而对孩子爱之适以害之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
年轻人若不曾被迫从劳苦当中学习功课,则容易养成单顾自己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才华和机会往往因此浪费了。
父母在经济上支援孩子,其实是一个光荣的目标。我们都期望自己能在孩子求学、创业、结婚、成家的过程中,给他们经济上的援助;但是我们作父母该注意的是:不可以让这样的援助,养出孩子不负责任的心态。
丙、耶稣指出:有的善行是在讨好自己!
行善的第三个要领,是由主耶稣亲口所说的。「耶稣又对请祂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居,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14:12~14)
在这段经文里,耶稣注意到一种善行:讨好自己的善行;或者是一种为了要获得报答的善行。祂知道我们多么擅长以自我欺骗的动机来做一件事;祂也知道,我们多么容易为一件表面看起来毫无私人目的的好行为而沾沾自喜,但是骨子里,我们却是在进行一项利益交换计画,和真实善行几乎毫不相干。
这种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屡见不鲜。豪门巨宅举行的奢侈豪宴,邀请的尽是些富豪之家,明显的,他们期待别人的回报。而通常对方也会礼尚往来,于是这种互惠的模式不断继续下去。举办这种宴会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与真实的善行无关。
丁、务要顺服圣经
在第一点(甲),笔者提到了箴言三章27节,并且是从反面意义来看这句经文,为了要说明哪些状况是不善、不应得的。
现在我们要从正面意义来看这一节经文:「你手若有行善的能力,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这句经文的正面意义,在于「行善不可推辞」这几个字。换句话说,我们眼前若有行善的机会,则不可退缩、胆怯、怠惰或顾左右而言他。这事若是我们能力可及的,就应当去做。
我们既然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这位神行善慷慨又大方;祂也乐于从事救赎、修复、更新、重建、重生等工作。这一点是我们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的。另外我们还要提醒自己,神要我们按照祂的方式去做。
想想看,如果这世上自称基督徒的约二十亿人口,都依照各人能力去行善,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如何改变呢?再想一想,如果在这些人愿意让神使用,透过他们来做传讲圣经话语、关怀、鼓舞的工作,那这个世界会如何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在那样的世界里面呢?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像你、像我这样的人,我们拒绝了神行善的呼召进入我们的心灵。
每一次我有可以行善的机会,却没有行出来时,重要的这一球便漏失了;而这特别的一球是无法再重投的。这些没有得到适当说明的需要,若将其视为没有行出来的善事倒也罢了;但这些(多数)没有获得满足的需要,却给人的生命带来哀伤、痛苦、孤单、绝望。想想这一点,再想想善行的力量多么不可思议;而当我不去行,又会导致何样的不幸呢!
箴言书告诉我们:碰到了行善的机会,别人巴望我们的帮助。若是能力所及,最好去做吧!
戊、「永远不够」的阴霾
但是,我们要是没有能力呢?「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这句要我们行善的箴言,表示我们想从事某一特别的善行,也会碰到力有未逮的时候。别人有需要时,我们虽然迫切想帮助她,但却缺乏所需的知识、技能、时间、才幹、资源、精力……。
若我们情理上真觉得力不能胜,箴言书也告诉我们,绝对不要为无法帮助人而自责、也不要绝望。
这是我们必须温和而肯定地将这件事交托给神,也相信神会把这件特别的任务交给别人去做。
笔者特别提出这一点,因为笔者认识许多敏感细腻、心地良善的基督徒,他们头上老是顶着一朵「永远不够」的阴霾。纵然他们内心充满了神的良善,也甘愿行善,为人付出,却永远感觉不到神的笑容和赞许、也无法得到灵魂受滋润的体验。他们只要做完一件好事,过了半个小时,又会开始鞭策自己、嫌自己做的不够。面对周围的需要,他们无法解脱自己,而陷入一种绝望的旋流之中。为了这个被罪玷污的世界,他们心中充满了忧伤,以致失去了单单活着——这样单纯的快乐。他们深谙这个奄奄一息的星球有哪些黑暗,因此看不到这个世界对光明美善的神也有许多光彩亮丽的回应。对于人世间各样的不幸和缺陷,他们变得十分多愁善感,以致忘了人为何要欢喜、也忘记如何欢喜了。就这样他们顶着这「永远不够」的阴霾,一天一天的过日子。
事实上,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们的神是一位伟大的神,拥有无限浩瀚的资源。神的家庭是个十足的大家庭,有许多人可以分担行善的责任。人要学习分辨自己的责任,若非自己该负责的,就要学习放下。若是有能力行善,就去行!若自己的力量不足,就可以真诚的关怀来代祷,求神预备另外一个人来满足这个需要。
这里所谈论的是界限的问题,这是近几年来,许多优秀的基督教书籍所探讨的主题。在一个信徒团体中,我们受到太多的教导,都是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给出去,为此要牺牲一切,而绝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厘清。笔者愿意从圣经中直接提出这一个观点,姑且称之为「有限度(刚好)的行善」。
己、有限度(刚好)的行善
对于行善,路加福音十章25~37节,记载了一位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这个比喻或许是圣经上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了。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
有一个人遭到强盗殴打,丢在路边等死。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救了他,帮他清洗、裹伤、扶他坐上自己的驴子、带到客店去,使他能在那儿受到照顾。为了让这个受伤的人继续受到照料,撒玛利亚人预付了一笔费用给老板,并答应回程再来把他疗养所需要的费用付清。
耶稣赞扬这个撒玛利亚人的好行为,并且吩咐跟从祂的人要照这样去做。自从耶稣说了这个故事以后,这个故事就一直被拿来激励大家(包括基督徒与非基督徒):行善要身体力行!
但仔细读这个故事,会发现圣经并非鼓励大家不顾一切地去行善,好比说;虽然撒玛利亚人为这个被打伤的人做了许多事,例如他自己的双手肯定被这个人伤口所流的血沾染了,他也实际地开了一张可以自填金额的支票来支付这个人的费用。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这个撒玛利亚人后来回到旅店,照他原先所承诺的,付清了这个人的款项。事情到此为止地结束了,这便是有限度(刚好)的行善。圣经上并没有说明,他又另外为这个人做了些什么,让这个人往后可以顺利地过下去。
若是无限度的行善,这个撒玛利亚人就应该取消他的行程、带这个人回家、让他继续疗伤康复、为他安排工作、将他视为自己的家人、甚至分给他部分的家产……。圣经没有说明,他和这个人有任何继续的来往。那我们怎么来看他所做的这件事呢?其实他所做的,就是按照他所能做的而已。箴言书要我们去行的善也是如此:去做我们能做的、不多不少、刚好就够了。
我们行善的时候,心中快乐的流露出慈善来,使我们再遇到别人有(合理)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自在的以仁慈之心来回应他们。
庚、更大的礼物
神吩咐我们要以实际关怀、怜悯的行动,来回应别人具体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更大、最美的善行,也是我们可以去行的,就是向别人介绍这位宇宙万物的创造主!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有什么负担会比因罪与神隔绝更沉重呢?人有什么需要会比借着基督而与神和好更迫切?我们若能帮助人了解基督为我们罪人而死,这样崇高非凡的爱,让人明白基督复活这份属天的大能。在每次行善时,介绍人认识神,便是送给他一份终极美好的大礼了。
辛、不可丧志
在长时间服事别人的过程中,要有忠心的表现。加拉太书六章9节:「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行善,长期以来最大的阻碍便是灰心丧志。常常在我们努力过后,却见不到积极的成效;或是我们尽管拼命行善,却看到世风日下,人间悲情愈演愈烈,沦丧的人也愈来愈多。「有什么用呢?」顿时成为我们心中有了疑问:「我一直尽自己小小一份心力,这是何苦呢?有何助益呢?」之后,灰心丧志便可能转为愤世嫉俗,或转变成独善其身、单顾自己。过去时常充满爱心、致力行善的人,从此渐渐退缩,退到一个孤立、自我保护的狭小世界中。然而,退缩是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就他们所知,行善得到的不是伤心,便是失望;退缩其实是帮自己一个忙罢了!他们外在生活圈因此愈缩愈窄,内心世界也随着萎缩枯干。在转身不管周遭人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不顾自己灵魂的需要了。
要脱离灰心丧志、使自己枯干,退缩到一个萎缩、只有自己的世界中。笔者有三个建议:
(i)将注意力放在本文所提醒的几个重点,以及配不配得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习以「热诚」配搭「辨识能力」,然后不自私的给出去,且心中把守分寸地说:「神要我作的就是到此为止。」
(ii)与神紧密同行,只要有神,我们的心便可充满良善。我们若是立志行善,便需要定期让自己在神宁静的同在中,身心灵得着复苏和更新。
圣经上有守安息日的诫命,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大家都有需要卸下责任、得着安息的时候,以使心灵、情感都能得着滋养。我们需要一星期有一次的省思,明白我们无论安静在神里面、或是为神的缘故积极行善。我们也需要每星期提醒自己,神透过我们的努力在做工(虽然祂的方式我们尚不能明了)。
(iii)我们在神救赎世人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极小的部分,祂并不希望我们将关怀世界的重担,全部扛到我们自己薄弱的肩膀上。有时候我们忠实诚挚的代祷,便成为我们可以为别人作的最大善工了。
除了上面的三个建议,笔者要再一次强调;行善容易灰心丧志,这是每个人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心志,设立必要的界限,使生活上个方面平衡而健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忠实的管道,流出神的美善,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为止。 (完)
文章来源:2009年9月号欧洲动力双月刊第25期第24——26页
101023阅读
100979阅读
100850阅读
100811阅读
92884阅读
84041阅读
82174阅读
77883阅读
77355阅读
7260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