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 | 《心灵渴望》:23 第10章 爱的花园(中)
2020-12-21 1251阅读
作者: 侯士庭
|来源: 全球爱之音
人心的渴望决定了人经验的范围、见解的深度、判断的标准,以及选择价值观的责任。渴望对于人生的影响极大,扭曲的渴望会使人陷入绝望、耽于感官。本书辨析了什么是扭曲的渴望,帮助我们认识到,偶像崇拜、成瘾、浪漫之爱和理性主义都是虚空的,不能真正满足人心的需要。人心真正渴望的是永恒,唯有与那位永活至圣者建立关系,人心的渴望才能获得真满足。
主 播:雪 鸽
点击进入小程序收听专辑
主的花园
在圣经乐园这一主题的核心,乃是那位创造了爱之乐园的上帝寻求与我们建立友谊,正如他从前与亚当夏娃建立友谊一样。乐园乃是上帝的临在,我们若将上帝从我们的生命和爱中驱逐出去,就必将被从乐园中清除出去。这种灾难是从人的骄傲中产生出来的,他怀疑上帝爱的智慧,听从了蛇含沙射影的话:“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创3:1)
先知以西结曾经将强大的推罗王比作园中的香柏树,既高大又有智慧:但是,当他的心“变得高傲”并将上帝关在心门之外时,甚至就连这位大有能力的君王也被砍倒了,并且被从园子中驱逐了出去。我们唯有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虚假渴望而死,才能进入上帝的乐园,活出一种复活的生命。我清楚地记得,我曾经向一位英属哥伦比亚富商展示一幅新创作的油画,画中是一棵在森林中倒下的巨松。作为一位老年人,因为知道自己是必死的,所以他愤怒地喊道:“把它拿走!太可怕了。”“但是,”我温和地指出,“难道你没有看到在伐倒树木的山坡上有一片新绿吗?在树木倒下之后,还会有复活啊!”“我不相信复活,”他绝望地说道。不久他就去世了。假如说沙漠代表了我们需要不断悔改和摆脱我们的沉溺,那花园就象征着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与上帝之间相交的恢复。中世纪时期的修士们明确认识到,他们乃是在培育上帝的花园。他们本来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发誓在修道院的高墙后度过自己的余生。那些伟大的修道主义奠基人,首先是本笃(Benedict),而后是伯尔纳,两人都赋予了这种生活一种至关重要的属灵意义。他们都教导说,对上帝的渴望会不断增长并变得纯洁,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对这种谦卑之心的操练。这就意味着认识自己,学习照着上帝看待和认识我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乃是看到上帝对我(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的目的与我自己陷入罪中并与自身及社会隔绝的情形之间的张力。在信徒的世间状态和他的属天命运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这就意味着,在恐惧和希望、荒凉和安慰、干枯和更新之间有一种不断的波动。然而,上帝的大爱在这种变动中却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而归信的过程也贯穿始终。人对上帝和自己的认识会不断进深,并且谦卑的果子在不断成熟,表现为谦逊、单纯、忍耐、柔和及温顺。有一种不断成长的确信,就是认为人的生命中有一个极大的空洞,唯有上帝才能填满,因为我们受造是要成为上帝的佳偶。要成为真正的人,就要渴望上帝超过其他所有。然而,我们不断在一种可怕的空虚和喜悦的爱及经历上帝之间摇摆。有关渴望的词汇
东方教会曾经在意识的中心感受到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他们渴望上帝。他们把这种意识称之为Penthos(悔恨)。它乃是人在内心中为已然失去之物感到忧伤,正如从伊甸园中被赶逐是一种损失。他们的忧伤乃是悔改者的忧伤,寻求归回救恩之路,并恢复与上帝之间的友谊。在西方所使用的词compunction(懊悔),这个词用来表达一种刺心的疼痛或撕心裂肺的感受,就好像心灵被撕裂一样。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因为做恶事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痛苦,而是一种积极的刺激,通过强化我们对上帝的渴望,使我们从道德的僵死和自鸣得意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我们被吸引来到上帝面前,更多是通过感恩而不是通过罪咎,是通过上帝的良善而不是他的愤怒。然而,我们顽固的习惯和沉溺的情感需要被刺透,我们需要受到圣洁和敬虔生活所带来的崭新观点与更高标准的启发。此时,我们才会受到更深刻和更丰富的激励来效法这种生活方式。“懊悔”是上帝所给的一种恩赐,因为我们靠自己断然无法想到这一点,也无法靠人的力量让自己对其有所感受。当代基督徒需要看到,最初的归信经验需要一种持续的懊悔体验。我们每天的错谬乃是悲伤的原因,正如我们缺乏对上帝迫切的渴慕一样。虚假的信心、道德的冷漠、愤世嫉俗和苦毒,都会让人在上帝面前对表达内心的渴望缺乏敏感。假若懊悔让我们彻底倒空自己,好为上帝慈爱的临在留出更大空间,那“等候主”就是我们操练忍耐,让上帝继续做成在我们心里已经动了的善工。因为显然,上帝在我们内心所做的工作远比他透过我们要做的工作多得多。正如马库斯博克米尔(Marcus Bockmuehl)曾经指出的那样,保罗似乎把“等候主”解释成一种爱上帝的表达,这一点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