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00阅读
每周与你分享丰富的灵粮,愿你在真理被激励,勇敢向前走!
本书针对的,是现代教会工作日趋形式化、机械化,枯竭死寂,欠缺属灵深度,而信徒对信仰又缺少实际体验,心灵崇拜名存实亡。基督徒如果只接受一套正确的教理,但在个人生活中却没有渴慕主的倾向,这种信仰是没有生命的。本书激励我们去认识和欣赏神的宝贵,以至对神产生饥渴和切慕的心。福音信仰教会有其传承丰厚的属灵传统,教会历史裡有些原创者,如俄利根与奥古斯丁等,更多是如卫斯理与陶恕等,为整合者,融会贯通地把先圣先贤的属灵传统,重新整理,从而教导信徒活出与神契合的生命。陶恕的属灵进路,正代表著保守信仰的教会如何结连于大公教会,不划地为牢,兼容开放,使读者透过陶恕的文笔,深广地汲取历代传承的属灵产业。
陶恕(A. W. Tozer),1897年出生于美国宾夕凡尼亚州,1963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他在芝加哥南方宣道会牧会超过三十年,是宣道会的重要领袖,地位仅次于宣信。虽然他的教育水平只有小学程度,但十七岁决志信主后,上帝赐他过人的智慧,他变得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以至获惠敦学院与侯顿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陶恕笃信圣经权威,确认耶稣基督的福音的必须性与不可妥协性,因此他的文章和讲道皆言词直率,观点清晰,又勇于指出教会和社会的负面现象,发人深省。陶恕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先知」、「牧师的牧师」,他的信息历久不衰。
领读 | 马利亚
七、灵魂的注视(1)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 12:2)
我们试想想,第六章所提那个稍稍有思想的人第一次读圣经的时候,是怎样的光景。他对圣经中的一切事先是毫无所知。他一点没有成见,在他心中没有正面的意见,也没有反面的意见。他不求证实什么,也不须要为什么作辩护。像这样的一个人读圣经,不必经过多少时间,就会注意到一些在字句以外的真理。那就是,在记录神人关系背后的那些属灵法则,这些法则,渗透到“被圣灵感动”(彼后 1:21)的圣人所写的东西中。
当他一路读下去,会一一把它列出来,并且在每条之下,作一个简明的摘要。这些摘要即将作为他的信条教义,再往下读,他只能再扩大与加强这些信念。这样的一个人,正在寻找圣经上实际所教导人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在圣经的许多法则中,居于最高的,就是信心。他很容易便看到圣经对信心的重视,决不会把它忽略的。
他很可能作如下的结论:信心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除非有信,人便不能得神的喜悦。信心能使我们获得任何一件东西,也能把我们带到神国中任何一个地方。
没有信心,就不能亲近神,得不到赦免,得不到释放,没有救恩,没有灵交,根本也没有属灵的生命。
当这个人读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时,他看见对于有信心的人的赞美,也不会以为奇怪。他或已读过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对因信称义所作有力的辩护,如果他再读教会历史,就更明白到改教者教训中那超奇的力量之所以产生,乃是由于他们以信心为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既然知道信心如此的重要,它是我们追求认识神所必须有的东西。那么很自然地,我们极其关心自己,到底有没有得着这件宝贵的恩赐。
我们的头脑会这样一直想下去,不久,我们会问,信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信心是什么呢?”跟着我们还要追究下去:“我有信心吗?”几乎一切讲者和作者,说到信心所讲的都是那一套东西。他们说信心就是相信神的应许,把神的话当作实在的,把圣经看作真实的,并且站在神言语上。其他书籍,或讲章,也是举出某些人的祷告怎样蒙了应允,来说明信心的果效。
这些蒙应允的祷告,多半关于现实生活暂时性的直接恩典,例如健康、财富、身体得蒙保护,或事业获得成功。如果遇到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教师,他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把人领到形而上学的泥沼中,又或者用一大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为信心下了一个定义,又再下一个定义,把信心好象一根头发丝的那样分了又分,直到分成游丝那样细,终至化为乌有。
他说完之后,我们心中仍然不能满意,又从我们原先进来的那道门走出去,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事实上这个问题,必定有比这些更叫我们满意的解答。
实际说来,在圣经中并没有把信心下一个明确有定义。除了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一节那短短十八个字的定义以外,我没有找到其他在圣经里的定义,甚至在这一节经文中,对信心所下的定义,也只是属于信心的作用一方面,而不是意义方面精辟的解释;这就是说,这里只告诉人信心在效用上的意义,并不是说到它的本质。
这里并不说明信心是什么,只是设想信心是存在的,并指出它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最好只了解到这里为止,而不求更深的明白。
我们只知道它从哪里来,以及它籍着什么方法来到我们里面:信心“是神所赐的”(弗 2:8),还有“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 10:17)。
这已经足够叫人明白的了,而且可以解释多玛肯培那句话:“我情愿操练信心,强于从它的定义里来明白信心。”
结 语
……
我想他会如此下一个结论:信心就是灵魂注视着一位施行拯救的神。他看了这些,就会联想到已读过的经文,并且其中的意义如同泉涌来到他的心中。“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诗 34:5)
“坐在天上主阿,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诗篇123:1-2)
在这里是求怜悯的人,一直望着那位发怜悯的神,他的眼睛从不离开神,直到他得着怜悯。连我们的主耶稣自己也常常望着神。“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太 14:19)显然耶稣在教训人,他作成他的工作,是籍着用他里面的眼睛时时望着他的父。他的能力是在于他不断的看,于是父所作的他才能作(参约5:19-21)
100800阅读
94489阅读
92381阅读
87741阅读
85662阅读
85578阅读
83519阅读
83050阅读
8133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