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99阅读
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寄托吗?
人性是脆弱的,无论外表多么坚强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不堪一击的一面。人是渴望爱的,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被爱。
人是寻求真善美的,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都想表达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人是不完美的,圣贤也有三分错。人是有终极关怀的,因此人思想永恒的问题。
当人们的精神渴求得不到满足时,便需要上帝来作为一切理想的归宿。因此,基督教信仰可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需要、心理创造、心理效果。相信有一位上帝,是否可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寄托呢?
一、心理现象
常听人说基督信仰是一种心理现象,说人有某些心理需要,像软弱感、无助感和依赖感,便“创造”出一个神来自我满足。公式如下:信仰=心理需要+心理创造+心理效果。
这种说法似乎给了基督信仰一个合情合理的位置:不是没有价值,只是没有普遍价值;是一种主观经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那些有上述心理需要的人,或者只有当人们有上述心理需要的时候,才需要神、创造神并享受神。
而说话者通常有这样的言外之意:“像我这样,或坚强、或豁达、或明智、或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压根儿不需要什么神。”说到底,似乎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心理存在。
二、心理需要
说实话,我不能说这套说法毫无道理。就说心理需要吧,心灵饥渴的人、谦卑软弱的人、哀恸无助的人,真的就容易接近神。悲伤的诗人唱道:我的心渴慕神,如鹿渴慕溪水。
为什么这样的人心中有神,而神志刚强、春风得意或自视清高的人心中难有神呢?这里,让我借用老子一个比喻:处卑居下的地方,水──“上善若水”,真道之相──就容易流到,而处高居上的地方,水就不容易流到。
人心,也是如此。
神的灵进入自卑者的心,使他因自卑而蒙福;自高的人,则等于以自高拒绝了神的赐福。所以耶稣说:自卑的必升为高,自高的必降为卑;虚心、哀恸、温柔、清心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得见神。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哀伤者得力,也是指卑微的人可以得着真道的力量和赐福。
本来在人间,卑微就是卑微,软弱就是软弱,从哪里得力,何以能升高呢?转化的奥秘全在于神道的介入。
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一定是对神有心理需要的人,一定是期待和寻求神的人。这样的人,最终也一定能得着神的保守,从天上加给他灵力。
因为“凡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其实,神的灵就像水一样,早已注定要遮盖那些自卑者,而与自高者无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谦卑的人早已注定是神要拣选赐福的人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谦卑呢?是不是通常所说的谦虚、谦让、谦谦君子?不。人在神面前的谦卑,是人彻底了悟自己生命、道德和智慧的有限性,是真正知道自己可悲、可怜、可恶的本相。
诗人说:“神啊,我观看您指头所造的天,和您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您竟顾念他?……在您看来,千年不过如夜间的一更。……您洞察我们的罪孽,您剥开我们的隐恶……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神啊,求您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这才是真正的谦卑!严格地说,这不叫谦卑,这是人的真实!人在这种真实境况下寻求神,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需要了。
相反,人若动辄便以自己的聪明评判这、褒贬那,就好像人在宇宙中最权威最聪明一样,而在聚敛财富权势时,那贪婪相又好像他是永远不会死的一样。
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有对神的心理需要,但这样的人不是有点儿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地里逃避事实一样吗?
三、心理创造
再说心理创造。水,显然不是低洼之地“创造”出来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注入低洼之地的。“高地”想──“我不需要所谓水,我就没有水,可见水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
基督信仰在人心中的光景不也是这样吗?当神的灵像活水江河注入信仰者的心里,也是透明柔软流逸的,好像不真实不存在一样。
但信仰者身上流露出来的爱、真诚和平安喜乐等果子,使无神论者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创造”出来了叫做“神”的东西,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而“我”──无神论者说──“我不需要所谓神,我就没有神,可见神不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你这还没有得着神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神的存在,因为你还没有得着神。但你应当知道一点,那就是,局部还没有经验过的事,不一定整体上不存在。
真正“科学”的态度应当是,对神先保持沉默,在沉默中等待,也许有一天神的灵会临到你──或者因为什么东西使你警醒到人脆弱、伪善的本相,而真正虚静了你的心。
或者什么时候你的卑微低下可以引来圣灵爱抚的潺潺流水,或者神径直地呼召你,要你这顽梗不化的人为祂作见证!
如果你终究得不着神,说什么也是一件遗憾终身乃至抱恨永恒的事。因为很多人确实经历了神,他们会告诉你这件至关重要的事:不是什么人创造了神,是神创造了你和我。
四、心理效果
现在说心理效果。说信仰是一种“心理效果”,明显带有轻蔑、针贬之意。因为世俗主义者的人生一般是重视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健康效果和实验效果等等,而将心理效果看做是软指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样轻心重物、舍内求外,恰恰是世俗人生最可悲的错误之一。
圣经上说,保守你的心要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人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世人都追求幸福,但常常不明白幸福的果效最终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所以,他们像捧着金碗讨饭一样,漠视宝贵的心灵,却向财富、情欲、名声、权力等等去讨幸福,结果讨来的是欲火、妒忌、贪婪、无聊和厌倦。
进一步说,由于世俗主义者的人生不是以心灵为支点,而是以变换不定、虚幻不实的外物为支点,所以他最终──不管是在生前或死后──定会发现,他是错将生命建立在五光十色团团转的肥皂泡上了。
大作家海明威、杰克伦敦、三毛都是在经济、社会等“外部”效果日正中天的时候自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部”心理效果不好。
《圣经》上说,神把永恒放在人的心里。注意,不是放在肉体里──肉体很快就朽坏不见了──而是放在心里。所以,自古以来人心探索永恒,追求永恒,时空有限的人与永恒无限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世人却越来越随从肉体的贪婪和智慧的自恃,到今天,现代享乐的肆虐和人本主义的泛滥早已把人心中永恒的声音淹没了,心成了物的乞丐,灵性成了理性的奴仆,永恒被瞬间所谋杀了。
当今世人不相信有一位放置永恒在人心里的永恒者,并不是因为永恒者真的不存在了,乃是因为世人沉溺于世界而荒废了心灵,丢了这个盛有永恒的宝贝。这样,他们就与永恒者没有关系了。
五、内心的改变
我信主以来,所蒙的福份莫大于内心的改变。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内心一变,万事万物对我的价值和意义都变了。
原来以为有益的,现在知道有损,如名声地位;原来所羨慕的,现在视为粪土,如骄奢淫逸;原来奉为智慧的,现在看出愚昧,如人本主义;原来觉得合情合理的,现在觉得卑劣丑陋,如光火发恨。
为什么?因为这颗心灵回到了真善美的源头,归依了永恒无限者,仿佛凌空俯视世俗人生,其短暂、狭隘和虚幻的真相就大白了。
记得一位名诗人说,“上帝对我的微微一笑,远远胜过诺贝尔奖”。的确,上帝若在你心中微笑,世界就化作了尘埃;当圣灵抚摸你的心,肉体便不复存在──没有生的焦灼,也没有死的冷酷。
若说这是一种“心理效果”,世上还有什么比这种“心理效果”更真实可贵呢?这是生命在永恒中的翱翔,是将世俗的幻象和接踵而至的死亡戮穿、战胜、超越。
真正的信仰就是这样:你的身心进入一个巨大的、真实的世界而被震惊和慑服,你融进其大善和大爱中而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净化与升华,你从中得到出奇的平安喜乐而不能不激动、赞美和感恩!
从此,你全身心、全人格改变了,你成为一个新人,活在永生中。这个世界是你的客旅之地,你以慈悲之心劝诫世人,以爱心传讲真道,务求使人明白生命的真相,免于沉沦。
你直接以神为师,不再迷信纷纷百态、莫衷一是、却个个自以为是的人间小学问和什么伟人、圣人、名人之类。你得享万物之益,却不受其累,参透万事之理,却不求其利。
你的好行为使世人想起神、赞美神……;这就是基督信仰的效果──由心而身,由己而人,由今生而永恒!
整理人:恩典ing
28099阅读
22099阅读
18903阅读
15099阅读
14908阅读
14740阅读
14350阅读
13774阅读
13226阅读
1291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