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67阅读
人生总有一个 “往哪里去” 的问题,它关乎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目的、方向或意义。
在圣经里,上帝会告诉你应该往哪里去,并且在那个地方为你有预备。在以色列民族历史进程中,上帝一直有一个呼唤,离开父家的土地,到另外一片土地上去,并且应许说,你在那里会成为什么,会有怎样的生命景象。
最初,上帝呼召亚伯拉罕:“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让你成为大国……” 其后,亚伯拉罕的后裔时而得到上帝的吩咐,要他们到一个地方去,以及要在那里做什么。
上帝对雅各说:“起来!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坛给上帝。”人在本乡本土会感到安全、舒适,要去一片陌生的土地,就会感到害怕。
上帝对此充满同理,因而在异象中对雅各说:“你下埃及不要害怕,因为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 上帝的话里有安慰和应许,是为雅各壮行。
约瑟的经历算是很惨的,他被兄长们卖到埃及。但他后来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出了这样的领悟,并且以此来安抚哥哥们的心:“现在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忧自恨,这是上帝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们的生命。”
从辅导的角度来看,人要离开本土到异地去,也是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一个意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上帝在怎样鼓励一个人走出自身的小境界,去追求生命的大土地;走出一己的小谋划,进入上帝的大计划。
在圣经里,耶稣常常用比喻说话,而在这些比喻中,土地是他经常使用的喻象。
我们最记得他关于种子与土地的比喻:种子落在土地上,土地的质量不同,会影响种子的生长。这象征道与生命的关系。通过这个比喻,耶稣让我们领悟,生命要成为一片良好的土地,既能接受真道,又适宜真道生长。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叫《大地雄心》,至今印象犹深。这部电影描述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一个英国青年离开父母兄弟所在的土地,带着梦想到美国寻找大土地的经历。
这使我想到,我们从事教牧辅导,会看到许多人受经验的局限,观念的影响,情绪的困扰,生命如同陷入了一个狭促之地,不得成长和发展。
圣经关于土地的意象,可以帮助领悟自己生命的处境,鼓励他们走出经验、观念、心理和精神的小土地,迈向生命的大境界。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里都有上帝的应许。
“你往哪里去” 还涉及人生面对灾难该怎样做出选择。在这个方面,圣经里也有丰富的辅导资源。
我们读到夏甲的故事:“耶和华的使者在旷野书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见她,对她说:‘撒莱的使女夏甲,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夏甲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对各样的困难和磨难,其中有环境的逼迫和人为的苦待。
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会陷入悲痛和无助,在茫然的情绪里四处乱窜,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这情景就象夏甲受到撒莱的虐待,从她那里逃走,到了一片旷野,悲伤复悲伤,不知何往。
天使在旷野遇到她,问她:“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同样给我们的教牧辅导带来启发。从事教牧辅导,面对痛苦而茫然的求助者,我们需要问他们“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这样问,是为了帮助他们整理和处理自己的茫然情绪,看清和理清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找出一条清晰的路:或去承担生活中本来应该承担的困苦,或去发现新的盼望,从而做出新的选择。
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直面现实的处境,还让他们知道 “上帝听到了” 他们的 “苦情”,并且对他们有特别的应许,就象天使对夏甲所做的辅导那样。
夏甲之所以决定回去,主动承担她的现实,那是因为她感受到上帝对她有特别的看顾,并且对她的未来有特别的应许,在磨难里她知道了自己 “要往哪里去”。
面对现实里的磨难,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看待它和处理它。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承受磨难,有时候当磨难里藏着凶险,我们需要学会摆脱或逃离,为生命争取存在与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让它遭到突入其来的事变的扼杀。
信仰也会告诉我们,我们要逃到哪里去。我们在圣经里读到,耶稣降生之后,天使在约瑟的梦里显现,指示他要逃到哪里去:“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
这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只是要直面凶恶,跟凶恶作战,不惜牺牲;有时候我们需要 “脱离凶恶”,以存留余种,保全生命。甚至,耶稣把 “脱离凶恶” 放在主祷文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
“你往哪里去” 是一条先知的路,也是一条牺牲的路。这条路从这里开始:上帝对摩西说:“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
摩西上了这条路,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经历旷野,到上帝应许之地去。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
上帝在差遣人到哪里去的时候,他也同时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牺牲的路。打发你上路的时候,他不承诺你免于苦难,但他会鼓励你,并且承诺,在你经历苦难的时候,他会陪伴你。
“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
这是上帝为约书亚壮行所说的话。后来,他又对耶利米说:“你不要说 ‘我是年幼的’,因为我差遣你到谁那里去,你都要去;我吩咐说什么话,你都要说。你不要惧怕他们,因为我与你同在。”
预料到路上充满凶险,而这凶险特别又来自人的 “悖逆”,他对以西结说:“我差你往悖逆的国民以色列人那里去。”,“虽然荆棘和蒺藜在你那里,你又住在蝎子中间,总不要怕他们,也不要怕他们的话……”
到了后来,耶稣差遣门徒的时候,同样用比喻说,你们进入人群就象羊进入狼群。的确,追求解放的先知之路是一条危险的路,摩西不止一次要被悖逆的以色列人用石头打死,还有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
耶稣传道途中时时都遭遇到生命危险,使徒行传的路也是如此。
“你往哪里去” 也是一条追求自我解放的路。我们从 “以色列人出埃及” 不仅看到的是民族的解放,也看到生命得释放启示。
在圣经里,先知时而宣讲 “被掳的得释放” 的消息,这里面也含有辅导的意义。
“被掳的” 不只是指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以及后来被周围强国掳掠的情况。辅导的经验会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各样的破坏性的势力对生命成长不断进行掳掠,它们把人囚禁在思想、观念、情绪、精神的牢狱。
就象以色列人需要出埃及得释放一样,生活中的许多人也在等待辅导者去宣告释放的消息,这是教牧辅导者必须承担的角色或使命。
祈连堡牧师说,“释放的重要性,在希伯来基督徒的思想中,是使人能够自由自在地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因此,教牧辅导是 “帮助人们从他们没有活力的生活监狱内释放出来……辅导员是一个释放者,一个使人们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释放,从而进到更丰盛、更完美、更有意义的境界中去的人。”
“你往哪里去?” 还是一条信仰的路、奉献的路。这也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在这条路上,人要经历成长的痛苦和矛盾,时而发生退缩与逃避,又要经历召回与直面。
耶稣呼召人“来跟从我!” 有人向他作出保证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但半途中也有人向他告辞,说要回到父亲那里去,等父亲去世了,安葬了父亲之后再回来跟从他。
面对这种情况,耶稣鼓励他继续跟随他朝前走,而不是退回到从前去。彼得曾对耶稣说,别人可能会离开你,但我总不离开你。在经历了三声鸡叫的事情之后,他看到了自己的软弱,并为此感到羞愧。
这一次的磨炼还不足够让他成为教会建基的 “磐石”,他还有继续的放弃与迷失。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彼得象其他门徒一样散落四野,回到从前的生活状态中去,重操旧业。
他又一次经历了耶稣向他显现的三次叩问和嘱咐:“彼得,你爱我吗?你牧养我的小羊!”
还有一个圣经记载之外的传说,说彼得在罗马传道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罗马皇帝焚烧罗马城并嫁祸于基督徒,目的是为了剿灭基督教。
彼得在惊恐之中,逃离了罗马城。在半路上,他遇到耶稣向他显现。彼得伏在地上,问耶稣:“主啊,你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既然你抛弃了罗马城内的弟兄,我现在回去为他们再钉一次十字架。”
彼得内心受到极深的震撼,决定返回罗马城,跟在那里的弟兄们一同经受灾难。后来,他被抓住倒钉在十字架上。有一位叫显克微支的波兰作家把这个故事演绎成一部小说,名字就叫《你往哪里去》。
这部小说曾在 “五四” 时期及其后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你往哪里去》电影的感染,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再如,日本军队侵占上海,人们纷纷逃离,使上海成了 “孤岛”,这个时期,巴金著文呼吁 “重返罗马精神”,鼓励人们的救国热忱。
从事教牧辅导,会涉及到人生的许多方面,处理信仰上“要往哪里去” 的问题,也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是退避,还是直面?
“你往哪里去” 涉及最广的方面是生活方向的选择。圣经里有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路得的丈夫死了之后,她这时就面对着一个 “我往哪里去” 的问题。
她的婆婆拿俄米建议她回本国去,但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个人抉择。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适应新的环境,接触文化不同又素不认识的人,这对路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她的这个选择的意义非常重大,超越了她个人的意义,成了一个民族的意义,甚至成了世界的意义。我们由此看到,个人的选择怎样进入或成全了上帝的计划。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在我们的人生选择中,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并不是无所谓的,它也可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上帝成就某项事工的重要环节。
“你往哪里去” 不仅指一个人生选择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个人生成长的过程。我们常常把人生的历程比作一次旅行,旅行者需要带上一张地图。
我们首先在地图上确定 “要往哪里去”,即目的地,然后我们出发了。在途中,我们会有许多的惶惑,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查看现在走到了哪里,方向是不是跟我们的目的一致,以及离我们要去的目的地还有多远,等等。
目标非常重要,过程甚至更为重要。相对而言,确定目标是容易的,接受上帝的呼召也是容易的,但是,要经过一个过程,去实现这个目标,去完成上帝交托的使命却是非常难的。
考察以色列人的民族史,我们发现有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他们总在离开一个习惯的、适应的、被称为本乡本土的土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再从那个地方出来,再去寻找新的土地。
他们经历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出埃及、过旷野的艰难历程,要受许多的苦,甚至连生存都受到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以色列人有无数次想放弃,逃回到过去,甚至他们宁愿死在埃及(“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也不愿意接受一条经过旷野获得自我解放的路。
研究人性,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两个最根本的倾向:一是本能的,一是成长的。本能的要求是舒适和依赖,不要选择,不要作出决定。因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只需要享受这种状态就是了。如果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也不需要为之承担责任,或者干脆解释说,那是命。
甚至,这种本能的要求是最好不要出生,不要成长,不要成为自己,因为成长的过程里充满了困难。
因此,生命成长的障碍有时候表现为 “退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成人不能用负责任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用婴幼儿的方式获得满足,这种情况概括来说,就是 “逃避长大”。
如果从 “往哪里去” 的角度来看,它退行的方向是回到母腹中去,停留在这个原始的舒适区。以色列人有一个集体的原始舒适区,就是埃及地,也就是他们的为奴之地。
他们要留在那里,因为他们的本能需求得到了满足,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就是埃及的肉锅,因而他们不愿为了争取自我解放而走一条旷野的路。
人性里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渴望成长,它需要得到引导和支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获得自我实现。一个生命,从生物的意义上,我们经历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母腹到坟墓的过程;从心理和精神的意义上,一个人的成长是追求独立与自由,发展爱与责任,发现价值与意义。
这个过程是一条经历旷野的路,其中充满艰辛,充满着与本能的较量并且取胜。本能的倾向总是试图让我们逃回到过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 “旧我”,也是格拉塞说的 “旧脑”,也是以色列人所说的埃及的 “肉锅”。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旷野的路。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 “要往哪里去”,还要意识到,往那里去的路非常艰辛,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坚持承受这个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心里相信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应许之地,那里流着奶与蜜;但是,我们的肉体(本能)却嚷着要回到埃及的肉锅旁边(“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
但是,如果不经历旷野,我们的精神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生命要成长,必须 “经过旷野、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还有红海的阻拦,敌兵的攻击,沿途的迷失,苦水,饥饿,干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为生存而奋力争战,寻找食物和水,学习自律和管理,保持信心与盼望。不仅我们,甚至耶稣也要经过旷野的试探。
圣经里说,“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使徒行传》里有一句非常明确的经文:“那路是旷野”。
“你往哪里去” 与教牧辅导有直接的关联。我们从事教牧辅导,需要学会向求助者问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辅导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我们讲得太多,以为把一大堆非常好的道理告诉求助者就行了。
但是,好的辅导者会提问题,好的问题就像钥匙,会打开求助者自身及其环境里的有效资源,促其反省和确认生活和信仰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在现实中的自我角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就辅导本身而言,它也需要有一个目标。求助者向你讲述他的困难,你有没有从中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没有分出问题的层次,有没有制定处理问题的秩序,有没有建立辅导的目标?这些都关系到你是否知道 “你要到哪里去” 或者“你要带求助者到哪里去”。
我们已经了解了人性的根本:是退缩还是直面?而我们的辅导就是促成直面。甚至在我看来,信仰本身也有一个本质的意义:是直面,而不是退缩。
可惜的是,在许多人那里,这个意义没有被充分意识到和被发掘出来。在这样一个充满困难和威胁的环境里,我们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因而壮胆。
上帝对我们说的话是:“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
我们对上帝的回应是:“你所吩咐我们行的,我们都必行;你所差遣我们去的,我们都必去。”
101067阅读
100869阅读
67299阅读
65853阅读
59584阅读
56557阅读
56493阅读
50141阅读
49191阅读
4832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