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15阅读
西欧拉丁语教会在第六世纪开始,逐渐朝独立的文化和社会实体发展,慢慢脱离对东方希腊语教会、以及君士坦丁堡的帝国统治的依赖。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基于政治上的考量,迁都到君士坦丁堡,使西欧领土与统治者之间更为疏离。
公元410年,蛮族攻陷旧国都罗马城。许多异教哲学家攻击教会,认为浩劫是因为基督徒离弃偶像崇拜所引起的,鼓吹回归偶像崇拜。
北非的奥古斯丁写下《上帝之城》提出反驳︰
1. 罗马不是第一次陷落,异教神明在过去也不能保护罗马城。
2. 异教神明淫荡低俗,伤害社会;教会建筑为老百姓提供避难所,连蛮族也不攻击教堂。
3. 人类发展史如同是两座城,象征人类的两种爱,一座城爱上帝,另一座城爱世界。两城并行发展,如同稗子、麦子一同生长,直到末日审判才会显明出来。
圣像争议
一、争议的原因:
和三一与基督神、人二性争议不同的是,圣像争议并非攸关基要的教义。
拉丁语及希腊语教会界已普遍接受尊敬圣像,原因有几个︰
1. 信徒将早期瞻仰皇帝像的习俗转移到宗教画像上。
2. 人民因着时常要面临战争与死亡的焦虑, 想在教仪、信理外,找寻更写实、感官的方式得着安慰。
3. 基督神、人二性的明确教导,对圣像画的人性表征意义提供了神学的基础。
4. 拉丁语教会将十诫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归入到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不可以有别的上帝」,如此一来,圣像就不被看成是雕刻偶像的行为。
八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李欧三世,和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认为圣像会引发拜偶像的行为︰违背圣经,也与某些地区性主教会议的共识不相符。
圣像犯了双重的错误,涅斯脱留主义的错误,将上帝的人性与神性剧烈分割,用人性的表像来代表神性。
二、第七次大公会议:
公元787年,教会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史称第二次尼西亚会议,宣告圣像应当受到礼敬。
支持圣像阵营最重要的神学家是大马士革的圣约翰,写了《驳毁圣像者》,强调有体形像对帮助人回忆、凝聚知识、引导信仰是不可少的。
普世基督教界,各个主要宗派对圣像的立场并不一致,并未针对圣像有一致的教义准则…
罗马天主教支持对圣像礼敬。东正教认为,和异教徒拜偶像不同,圣像不是去被敬拜的实体对象。
十六世纪的改教家约翰加尔文明确谴责宗教性的图像。路德宗始祖马丁路德则认为,拜偶像的心比外在的圣像更可怕,圣像艺术无伤大雅,更不需要去毁圣像。
三、引起的分裂:
东罗马帝国在六世纪后已经无力经营西欧,毁圣像运动更加深拉丁语教会对东罗马帝国的不信任感。
公元800年 圣诞节,罗马主教李奥三世在罗马为法兰克王查理曼加冕,形同将西欧与东罗马帝国切断关系。
罗马主教为皇帝加冕,让罗马主教的地位更加提高,为中世纪教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埋下伏笔。
整理人:恩典ing
41715阅读
23629阅读
20205阅读
19025阅读
18765阅读
18638阅读
17518阅读
16255阅读
15128阅读
1486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