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02阅读
主播:傅宁 | 后期:光明
如花逝去
和太太在社区散步时,闻到了桂花香:咦?4月份怎么会有桂花开?
我们以为,桂花一般只有在秋天才开放。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有一种桂花叫“四季桂”,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绽放。
当我诧异于四季桂常青的生命力时,突然有一种悲伤如同花香一般袭来:我想起前不久,才过而立之年的Z弟兄的去世。他的生命本该像四季桂一样绽放,却在这个温暖的春天里,戛然而止。留给所有人太多的震惊与伤痛。
Z弟兄只比我大1岁。他热心服事教会,为人善良与热忱:既是诗歌班成员,也是主日学老师,更是我所在小组的组长。教会中只要弟兄姐妹有事找他帮忙,一般他都不会推却。
可就是这样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优秀的弟兄,却在4月一个主日的清早,选择了轻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那个早上,我来到教会听到这个消息后,大脑一片空白。怎么会这样?两天前的周五晚上,他还在微信上托我代替他主持一下当晚的线上查经。
后来我才知道,他轻生前的两三周,就已经陷入到了某种外人不知的绝望中。走前的几天,本来积极在群里读经打卡的他,也不再跟着接龙。之所以托我主持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不是像以前是因为加班或者出差。
到如今,我内心有时仍会懊悔万分:没有在答应他时多和他聊几句,问问他的近况。
和许多人一样,这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问上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无法知道,Z弟兄在选择轻生时,在许多可能影响的因素下究竟在想什么?也无法完全知道,上帝在这件事上的旨意。但笔者想就目前已经了解到的情况,谈谈个人、教会如何尽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或可提供些反思的线索,为专业人士搭建解答的空间。当然,也以此哀思逝去的弟兄。
面对创伤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的回忆,其影响可大可小,所以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Z弟兄高中时其母亲就离开人世,这件事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也是造成他轻度抑郁的直接原因。笔者于一次福音聚会的见证视频中了解到,信主前Z弟兄就因此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后来因着听福音接受基督,内心得到了释放,性格也比以往开朗了许多。
当时这个见证感动了不少福音朋友,不了解他的弟兄姐妹会以为Z弟兄既然信主,那么视频中提到的伤痕也一定得到痊愈;再加上看到他在教会里积极服事,他的生命应该处于“更上一层楼”的状态。
但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丧母之痛、对母亲的极度思念,或许从来就没有被连根拔起过。虽然创伤引起的抑郁,不一定是直接导火索,但一旦被引爆,容易让人做出极端的选择。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信主能够极大缓解一个人的创伤或忧郁,但何时能够根除或许谁都不知道。耶稣基督当然有能力解决一个人的所有问题,但福音并不必然意味具体问题上的“药到病除” (而是灵魂上的安息),这意味着一个人信主后,身体或内心的伤痕,仍有可能继续隐隐作痛。
面对这种情况,个体和教会理应透过祷告祈求上帝的释放。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也应引导当事人接受正规、符合真理的心理辅导(例如危机干预),并安排定期的关怀和探访。这不是出于义务,而是出于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有人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
我们不应仅仅被动等待上帝的拯救,毕竟有时辅导和关怀正是上帝之手的介入。如何面对创伤是圣经辅导中很重要的一环,笔者也希望此事能够激发更多专业人士的讨论与建议。
面对独居
直到1年多前,Z弟兄一直都是和另一位A弟兄一起合租。2023年年初,A弟兄回老家后,Z弟兄便换了住所。
Z弟兄轻生后,A弟兄说他们合租的时候,Z弟兄的状态一直都还不错,有时俩人聊天,一聊就好几个小时。2024年1月,Z弟兄还特地打电话给在老家的A弟兄,送去关心和鼓励。
可惜,俩人不再合租后,Z弟兄再也没有如此亲密的室友可以面对面谈心。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4:9-12)。如果Z弟兄仍然与某位可交心的朋友住一块,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澎湃新闻说:“2030年中国的独居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 1.5亿至2亿人,20-39岁的独居青年将从2010年的1800万增加到4000-7000万人。”
如今,独居青年早已成为社会中,一个不容小觑的庞大群体。他们所经历的,也不仅是“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种单调的生活状态,可能还要面对:抑郁、失落、孤独、无安全感等。
这不仅是城市治理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教会需要面对的现象。
笔者观察到,城市教会中,往往有不少刚毕业、来到城市中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尚未成家,还没买房,只能通过租房暂时“悬浮”在这座城市中;不管是教会生活或是日常起居,他们习惯于独来独往。
随着婚育年龄的推迟和社会节奏压力的加快加大,教会或许可以考虑专门为这类群体开展如何学习独处的培训。有能力的肢体,或许可以为他们提供合租的机会(比如出租自己的房子来打造弟兄之家、姐妹之家等),甚至安排专人定期追踪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最好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好像是异类)。
这些都是可以去下功夫钻研、创造开启的事工。
面对金钱
Z弟兄轻生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投资不顺。
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金钱似乎越发显得重要。难怪现在大家都把“搞钱”两个字挂在嘴边。除了开展副业这一途径,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选择炒股,胆子再大点则去炒币。
笔者并非反对炒股之类的投资形式,而是觉得基督徒应留意自己内心对金钱的态度和谨慎对待这些投资方式。
保罗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因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圣经从来没说金钱是罪恶的,对金钱的贪恋才是问题的关键(参《徒》5,亚拿尼亚和他妻子的死)。
面对赚钱越来越难、投资管道越来越多元的时代,教会除了相关真理的教导外,或许还可以考虑请相关专业或懂行的弟兄姊妹,进行风险科普、见证分享等,来提醒众人“要赚就赚自己认知内的钱”,而不要放任自己贪婪的内心。
面对服事
有时候,服事会掩盖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Z弟兄在轻生前的几周,状态其实已经非常不好,但还是坚持带查经以及其他的服事。笔者想,如果我是在那样的处境中,定会感受到一种很强的撕裂感。这时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人,并寻求引导。
令笔者难受的,不仅是弟兄轻生的那一刻,还有他带着“肌肉记忆”正常参加聚会和服事时,挣扎的内心。身边的肢体,只看到了他在殷勤做工,却不知其内心早已溃败。
服事者看起来再怎么属灵,但毕竟也是个人。如何给这个群体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和解决自己的诉求或难处,也是每个教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他人亦已歌
参加完Z弟兄葬礼之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陶渊明的《挽歌诗》。
陶渊明在诗里想像了自己去世时的场景:“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意思是,前来为诗人送殡的人,各管各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亲戚们内心或还留有片刻的悲伤,而其他人早已经开始引吭高歌。
如果基督徒、教会,不从每一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那么大概率也会沦落到“他人亦已歌”的状态。
悲痛与悼念固然重要,但情绪总有一天会过去。在缅怀的同时,人们的心田里思考也开始萌发新芽;让今日之事能够成为明日警钟,或许才是对生者、亡者——对所有人最大的安慰。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
108202阅读
105481阅读
103754阅读
101883阅读
101745阅读
101671阅读
101612阅读
101578阅读
10136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