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58阅读
《境界》独立出品【父亲节特稿】
文| 橡溪
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朱邦月的颁奖词:“这奇特家庭,集中世界上最多的苦难,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其实颁奖词并没有提及的,真正支撑他去爱去面对苦难的力量,源自基督信仰。
电影《为爱而来》是根据2009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朱邦月的故事改编的。
它真实地讲述了煤矿工人朱邦月因心脏病而死的好友临终前的一个恳求,他毅然肩负起了照顾朋友病妻和孩子的责任,不幸的是,两个孩子都遗传了母亲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但他仍没有放弃“家人”。最终,儿子朱邵华成为作家并以父亲为原型,写出了引起网友轰动的小说。而朱邦月对承诺的坚守,对妻儿的不离不弃,以一条腿行出的爱,也使他站上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台。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在给他的颁奖词中写道:“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于此,其实颁奖词并没有提及的,真正支撑他去爱去面对苦难的力量,源自基督信仰。
“以后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
早在1965年,朱邦月的邻居顾伟祖患有佝偻症,顾伟祖的妻子朱玲妹患有初期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朱邦月看见二人生活困难,便动了怜悯之心。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朱邦月便主动去帮助顾伟祖家挑水劈柴。苦难将朱邦月和顾伟祖紧紧系在一起,顾伟祖家的重活难活便由朱邦月包揽下来。
不幸的是,1967年初夏,顾伟祖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顾伟祖临终前,他握着朱邦月的手,含泪说:“以后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朱邦月忍着悲痛对顾伟祖说:“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朱邦月也是苦孩子出身,他未出生父亲即去世,娘带着身孕改嫁,继父把他养到3岁才由爷爷接回来养大,1951年,14岁的朱邦月便失去了爷爷,孤苦伶仃的他,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也得到过亲朋好友的援助。
直到鹰厦铁路开工建设,朱邦月才去当了一名民工,铁路建成后转到邵武煤矿当工人,从小苦难的经历,让朱邦月非常同情朱玲妹的处境,他对伤心的朱玲妹说:“你别哭,顾伟祖去世了,我帮助你。”他毅然决然作了一个抉择,迎娶朱玲妹,将朋友的儿子养大成人,为了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家的一切责任。
刚开始,有人认为他可能一时感情用事,绝不可能长久。但朱邦月并没有嫌弃已怀有前夫孩子并身有残疾的朱玲妹。有人说朱邦月傻,说他是煤矿工人,有固定工资,还担心娶不到老婆,偏要自找苦吃。
数月后,朱玲妹生下了和前夫怀孕的儿子,取名朱邵华,既跟母亲姓也跟朱邦月姓。随着孩子的出生,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朱邦月仅是矿山运料二级工,月工资才43.8元钱,一家四口,开支也渐渐变大。朱邦月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尽其所能安排好生活,灶台没米没盐没煤他来买,坐月子期间,朱玲妹需要营养滋补身体他从不吝啬,小孩生病他抱去医治,朱玲妹看到这样一位丈夫,心里满是感恩。
“我是家里唯一能动的人”
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986年5月16日,这天朱邦月骑着自行车为矿上运送材料时,被一辆满载砂石的货卡撞倒,致使他左胫骨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挫伤,经检查,医生告诉他必须做截肢手术。
当朱邦月想到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劳力,他开始犹豫不决。矿领导深知他家里的情况,便和医院专家协商,改变治疗方案,不截肢用保持疗法,脚虽然保住了,但因失血过多,脚内肌肉粉碎且夹杂着许多碎骨,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1986年至1989年进行了三次植皮手术都失败,固定骨骼的钢丝无法拆除,永远留在了他的腿内,只得每天吃抗生素消炎止痛,自己给自己清洗伤口敷药,从此他的腿伤不再溃烂流脓,保住了性命,但成了残疾,靠拄拐杖行走。近年来雪上加霜,又患骨质增生,疼痛不已,后经医院鉴定为五级伤残。
屋漏偏逢连绵雨。朱邦月伤残,朱玲妹母子三人病情日愈加剧,1979年朱邵华开始四肢委缩,1998年严重起来,全身萎缩,骨瘦如柴,肌肉无力,僵化得笔直,身子站不起来,整天用皮带捆绑在特制木椅上看电脑,他头脑清晰记忆尚佳,但说话有声无力。
而大儿子顾中华更严重,他1990年就站不起来,要朱邦月扶着走路,一松手便摔倒,说话困难,整天固定在特制木椅上看电视。每到吃饭时,朱邦月的腋下就会撑着拐杖,手里端着饭碗,再一口一口地给顾中华喂饭。有人问:“你每天都这样喂饭吗?”他说:“是的,四十余年下来都这么喂。”
他们住的房子没有卫生间,只能用便桶,妻子和孩子不能蹲,为安全起见,朱邦月用木条钉了一个四方的架子,将便桶放置其中,以此解决大小便问题。虽然采取了安全措施,但因为妻子和孩子的身体实在太差,还是常常会造成人倒桶翻的尴尬局面,朱邦月总会带着耐心去清洗打扫。在出门前,朱邦月会用自制的轮椅将妻子拖到客厅,用皮带束缚她的双腿,否则妻子的双腿会不受控制地向外侧倒去,造成胯骨的疼痛。
在这个特殊家庭里,朱邦月算是身体最好的人,虽然他已截肢,但还能自理,他还要拄着拐杖,用一只腿来服侍妻儿。2009年9月20日,在北京参加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后,72岁的朱邦月第二天就拄着拐杖奔往老家邵武,“家里还有人等着照顾呢,我是家里唯一能动的人”,无论在哪里,朱邦月的心都拴在妻儿身上。
“比生父的爱来得更无道理”
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计划供给的时代,朱邦月经常用省下来的布票、粮票换些禽蛋肉,用盐腌好留给两个孩子慢慢吃,自己却从不吃一口,甚至在井下工作碰上加餐时,也会把鱼、肉等用饭盒装回来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尽管全世界都还无法治愈这种病,但朱邦月还是四处寻医问药,希望能把妻儿的病治好。
每天一大早起床,他先给自己伤残的腿敷药包扎,使劲按摩,并安上假肢下床,拄着拐杖一拐一瘸地打扫室内卫生,用一只手拄拐杖一只手拖地板。然后,洗米煮粥炒菜,等朱玲妹母子三人醒了,通常朱邦月会帮妻子穿衣,给她穿衣时会很费力,因为妻子的腰直不起来。这对一个一条腿可以动的人来说并不容易。
等到朱玲妹母子三人起床之后,朱邦月得逐个用皮带把他们捆在特制的中间镂空的木椅上,将便桶放置其中,随后朱邦月还得用手替他们擦洗便桶。接下来,去厨房端温热水,挤上牙膏,逐个替他们刷牙,扭好毛巾替他们洗脸。洗过脸后,朱邦月会一个个地给他们喂早餐,他们嘴张不开和吞食困难,得一点一点地喂。喂一餐饭快则40分钟,慢则1个小时。
服侍完妻儿自己吃过早饭后,朱邦月才拄着拐杖去买菜。在买菜时尽量选择他们喜爱吃的菜。买好菜回家后便洗菜又忙午餐,再把他们推到桌旁喂饭,之后再分别推回客厅、寝室看电视。
这时,朱邦月已是精疲力倦,能挤出时间休息一会也只有在午后,而到了太阳下山,朱邦月又开始忙活起来,替他们喂过饭后,又要给他们逐个洗澡,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他们整天固定在木椅上没有活动,很容易生褥疮。所以每天必须洗澡,必须把他们逐个搬到盥洗间,冲洗时脱衣穿衣是十分困难的事。
朱邦月每天替他们洗澡都要咬牙挺胸,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睡觉时,还要逐个解开皮带抱上床,再用皮带将他们双腿捆住固定睡姿盖好被子,等他们安然入睡后,自己才去睡觉。夜里,为了避免单一睡姿造成身体麻木和生褥疮,每晚还要起床三次替他们逐一翻身。
这就是朱邦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做的事。父亲所做的一切,都被两个儿子看在眼里,小儿子朱邵华在《我的父亲不是生父》一书中说到,“继父全心全意的爱,甚至比亲生父亲的爱来得更真、更切、更无道理。”朱邵华曾说过,如果可行,愿意用生命为父亲换来一条健康的腿。
小儿子朱绍华在博客中这样写道:“为了给我们治病和进补,父亲一直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拿来买药和补品。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增加收入减少开支,父亲去河边开垦了菜地种菜,在门口搭窝棚养鸡养鸭;为了让我们多吃一点肉,父亲和别人一起翻山越岭去乡下,用节省下来的布票粮票去和农民做原始的等价交换换取猪肉……
他自己早餐啃馒头配咸菜,我却一直过着早餐吃鸡蛋牛奶的小康生活;听说人参可以续命健体,父亲便把人参当菜一样买来让我们吃,那点工资实在挪不转时,就买了便宜的参须放在我口袋让我课间时当零食吃,因此同学们送我绰号‘人参精’;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保健品,‘参茸蜂王浆’、‘太阳神’等口服液便和我形影不离……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父亲遇上车祸。”
“上帝让我到世间是享受爱来的”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对朱邦月一家来说,最大的依靠还是来自上帝。他们夫妻二人因着苦难,来到了上帝的面前,苦难似乎更让他们学会依靠上帝,是基督的爱支撑着这个家庭。
朱玲妹每天在朱邦月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看圣经,她说:“圣经看了十几二十遍了,是神的话给我力量。”而朱邦月更是每日不忘从神那里支取力量,早早地便起床祷告,以祷告开启一天的服侍。
小儿子朱邵华曾在文章中写道:“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低头双手合握祈祷,祈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免除我们一家的苦痛,赐给我们力量……”因为看到父亲无私的爱,两兄弟也开始走近父母所信的那位上帝。2010年4月,顾中华和朱邵华兄弟接受洗礼,成为神的儿女,从此全家成了基督化的家庭。
小儿子朱邵华虽然患病,但决心自学成才,攻读大专。1991年四肢正在萎缩,还参加自学考试,考取厦门大学会计自学专业后,学习极为勤奋,终于1994年10月读完该专业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福建省自学成才励志奖。
后来亲戚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从此,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固定在电脑前的特制木椅上。他用唯一没僵直还能弯曲的左手无名食指按鼠标、敲击电脑键盘,主要用来写作,他的作品《我的父亲不是生父》,以感人至深的真情,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
网友们曾亲热地称呼朱邵华为“竹子”。他的新浪博客叫“为爱而来”,在公告栏里他这样写道:“虽然我是遗腹子;我的母亲、我的哥哥和我,都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我们母子三人无可奈何地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带走我们行动的自由;让我辛苦了大半生的继父遭遇车祸还要瘸着伤腿,二十年来忍着伤口不能愈合的痛苦,挺直脊梁苦苦支撑着,以避免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坍塌,但即使是这样,我也始终坚信,上帝让我到世间是享受爱来的。”
朱邦月的妻儿患的都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此病被列为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一,全世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2009年底,朱邦月一家四口经过商量,决定在各自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帮助更多人。之后朱邦月一家四口向福建省红十字会申请志愿捐献器官遗体。小儿子朱邵华已于2013年离世,而大儿子顾中华也于2016年3月去世。按照遗愿,两个儿子的遗体都已经捐献出来。
在最近一次与朱邦月弟兄的沟通中,得知他和妻子朱玲妹目前由一个护工照顾,虽然年纪大了,他的腿脚更不方便了,甚至正常的聚会也参加不了,但他和妻子仍然不忘每天听福音播放器,常常祷告主。当地教会的牧师和弟兄姊妹也经常来探访,老俩口非常感恩。
79岁的朱邦月不善言辞,谈话中,他说起最多的就是“感谢主”,“我们都是神家的人”,当问起他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时,他感恩地说:“这么多年,如果不信神,我真的一天都走不下去,我们信神的人,就要踏踏实实靠神。”
以前小儿子朱邵华没信主的时候,常对他发脾气,但他毫无怨言,他说为自己做,就会有怨言,为主做就会有喜乐和盼望。
当上帝的爱充满这个家庭时,苦难就没有了一席之地。朱邦月40年如一日,践行着对好友临终前的承诺,一个不善言辞的老人,在沉默的岁月中,用行动践行着他的舍己之爱,以一个丈夫和父亲之名诠释着爱的真谛。
圣经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爱是永不止息。尽管两个非亲生的儿子身患无可指望的重病,但父亲朱邦月没有放弃过他们,他尽力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子。
这使我联想到天父那深刻的爱,祂从创造天地的时候就伸出双臂,心怀慈爱和怜悯,不管我们如何残缺,如何软弱,如何悖逆,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熄灭。祂爱我们,并爱我们到底。身为父亲,他甚至不惜将自己的独生儿子耶稣,赐给我们,为使我们这些被收养的儿女,脱离罪的捆绑,回到祂的身边,一起享受神家中的盛宴。
(本文成文除了对朱邦月的直接采访外,也参考了朱邵华的博客、《残疾翅膀的飞翔》等资源)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101858阅读
101526阅读
101416阅读
101291阅读
101088阅读
101087阅读
101011阅读
101006阅读
101000阅读
100961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