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38阅读
“化学之父”罗勃·波义耳,生于17世纪爱尔兰最有权势的李察大公爵之家。在这个骁勇善战的骑士之家,唯有小罗勃瘦弱多病,没有希望成为勇士,父亲只好送他去英格兰读书。
在伊吞贵族学校,8岁的波义耳常因受同学欺侮、思念远在爱尔兰的亲人而哭泣。 1640年,英国王室向议会军队开战。1644年,当波义耳从法、意游学回国时,父亲已病故,哥哥战死……波义耳离群索居在父亲留给他的城堡里,满心的愤懑、苦毒。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徘徊在城堡上,思索着这个世界的目的与意义。
几年后的一天,波义耳读到当时著名医生汤姆斯·布朗的《一个医生的宗教信仰》一书,很受震动。书中写道:“上帝造这个世界是给万物居住,但是造人的目的,不只是使人在世界上生存而已,而是要人学习管理大地与思考上帝的作为。人需要理智才能够学习与思考。理智是上帝赏赐给人的,使人有别于其它万物。只是人类很少为这个赏赐感谢上帝……人可以透过三个老师认识上帝:圣经、住在基督徒心中的圣灵,以及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
波义耳想,是的,因为上帝是有意义的,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也是有意义的,也因此上帝之手创造的万物肯定是有规律的。那么,成为基督徒后再去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一定更有效果。
在这样的信念之下,1659年,他用实验阐明气压升降原理,发现了著名的“波义耳定律”——在恒温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力的大小与气体体积成反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它证明了宇宙中的确有不变的律——因为创造宇宙的,是一位永恒信实的神。
28岁时,波义耳前往英国精英学者的聚集地——牛津,并在那里成为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完全对立的,而波义耳与好友“清教徒之父”李察·巴克斯特则大声疾呼:“人的得救不是靠反对什么,而是靠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学里爱上帝、敬拜上帝。”
这个宣言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扭转了很多人的思想偏差,也使得牛津科学阵营里聚集了一批杰出的基督徒科学家,如“物理之父”牛顿,“力学大师”虎克,“植物学之父”约翰·雷等。渐渐地,这群人就组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时至今日,该学会仍是英国学术界最不可或缺的机构。
波义耳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化学之父”。这不仅是因为他引入了化学分析,将当时使用的定性试验归纳成系统,更因为他破除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化学要素的误解: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水、土、空气、火四要素组成的,只要调配适当,金子也可炼出。
波义耳驳斥了这种论点。他在1661年写了《怀疑的化学家》一书,将元素定义为不可分解的物质,整个近代化学的基础就此建立。
波义耳晚年写了《基督徒的品德》一书,呼吁基督徒“以科学研究作为信仰的职责”,并在死后捐献全部财产作为翻译圣经的基金。在他眼里,化学的美,始终在于能用非常简单的东西、基本的原理,阐述宇宙的复杂现象。在他心中,敬虔的信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61738阅读
49607阅读
34449阅读
34001阅读
33565阅读
32478阅读
31908阅读
30242阅读
29247阅读
28471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