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38阅读
《诗篇》第六篇
《诗篇》中共有七篇忏悔诗,这是其中的第一篇,其余六篇分别是第32篇、第38篇、第51篇、第102篇、第130篇、第143篇。这七篇诗歌的内容,多是诗人在上帝面前的忏悔,故名“忏悔诗”。
从《诗篇》第6篇的标题可知,这篇《诗篇》的作者是大卫。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篇》第6篇是大卫的忏悔诗。
可是,对于此诗写于何时?当时大卫犯了何罪?
诗歌本身并没有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无从知道。
不过,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大卫当时的处境非常之糟,既有身体的疾病——“我的骨头发战”(2节),
又有心灵的煎熬——“我心也大大地惊惶”(3节),
还有敌人的侵扰——“因我一切的敌人眼睛昏花”(7节)。
患难如此接踵而来,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大卫开始反躬自省,从自身找问题。
回忆起以往的过犯时,他突然意识到,当前的这些遭遇原来与自己的过犯有关,于是提笔写诗,向上帝忏悔,以此寻求上帝的赦免。
在深情的忏悔之后,大卫清楚地意识到:“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
这是诗人信心的宣告,可以视为全诗的眼睛,所以笔者以“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为本篇浅析的标题。
本诗共有10节,可分为四段:
1至3节为第一段,是诗人的忏悔,表达了他对过犯之认识的深刻;
4至5节为第二段,是诗人的祈求,表达了他对上帝之赦免的迫切;
6至7节为第三段,是诗人的哭诉,表达了他对苦难之重压的悲痛;
8至10节为第四段,是诗人的凯歌,表达了他对上帝之宽恕的信心。
诗歌的前面是哭诉,后面是歌唱,就好比早晨大雨,傍晚放晴,如此之大的反差,原来源自诗人的忏悔及上帝的赦免。
认真阅读这篇诗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忏悔在信仰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让处在上帝管教之中的人得着信心,
正如柯德纳所言:“本篇诗可以鼓励那些几乎已经无心祷告的人,并带给他们得胜的远景。”(《丁道尔圣经注释:诗篇》)
本篇诗歌的标题中,出现了“用丝弦的乐器”和“调用第八”的字样,有必要在此作一简单说明。
解经家一般认为,“用丝弦的乐器”,是指本篇诗歌歌唱时要用弦乐伴奏;“调用第八”,是指本篇诗歌歌唱时要用低八度或者高八度的声调。
一、真切的忏悔(1-3)
大卫提笔写诗时,一开始便恳求上帝的赦免: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也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
这两个诗句用了希伯来诗歌惯用的同义平行体,用词虽异,意思却同。
此时的大卫,正处于内外交迫、身心俱伤的窘境,但他清楚之所以如此的原因,那就是上帝的“责备”和“惩罚”临到了他。
知道这个原因之后,大卫没有找借口开脱罪责,也没有凭人意回避问题,
他直接向上帝坦承自己的过犯,以寻求他的赦免,这才是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方法。
请注意大卫的认罪祷告,他所祈求的是,“不要在怒中责备”和“不要在烈怒中惩罚”,而非“不要责备”和“不要惩罚”。
一个已经犯罪的人,没有理由逃避上帝的“责备”与“惩罚”,因为我们的上帝是公义的,“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7)。
大卫在诗歌中所说的“责备”和“惩罚”,其实是他自己的看法,从上帝的角度上讲,不应称为“责备”和“惩罚”,而应是上帝的“管教”。
圣经一直启示我们,上帝对一切信他的人,都有管教之恩,其目的是叫属上帝的人晓得犯罪的危害,并清楚管教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大卫清楚,作为上帝的儿女,不受“责备”,不受“惩罚”是不可能的,“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参来12:10)。
所以,他在上帝面前表示,临到他的“责备”和“惩罚”,都可以接受,但希望上帝“不要在怒中责备”,“不要在烈怒中惩罚”。
马丁.路德论到这节经文时如此说:“大卫求上帝要以怜悯良善责备他,不要以怒气惩罚他。”
大卫的这一句祷告,与耶利米的一个祷告非常相似,他曾如此祷告:“耶和华啊,求你从宽惩治我,不要在你的怒中惩治我,恐怕使我归于无有。”(耶10:24)
为了向上帝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以寻求他的赦免,大卫进一步陈述自己的痛苦:
“耶和华啊,求你可怜我,因为我软弱;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因为我的骨头发战。”
解经家认为,这里所说的“软弱”是诗人的心理状况,而“骨头发战”是诗人的身体状况。
我们并不晓得其时的大卫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但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看到他的痛苦,
当时的大卫,正在经受敌人的威胁,以致给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继而引发疾病,带来身体不适,
而身体的不适,又加剧了心灵的痛苦,并增加了对敌人的恐惧。
这种祸不单行的境遇,谁能坚持得住?不过还好,大卫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妙方,即寻求上帝的帮助。
大卫非常清楚:心灵的软弱,要以上帝的“可怜”来解决;身体的疾病,要以上帝的“医治”来解决。
他坚定地相信,只要虔诚认罪,上帝必会“可怜”他,使他的心灵不再“软弱”,也必会“医治”他,使他的身体不再“骨头发战”。
第3节,大卫表达了他对上帝之赦免的深切祈盼:
“我心也大大地惊惶。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才救我呢?”
大卫告诉上帝,因为当前的境遇,他的心里极不平静,以致只有惊惶,没有喜乐。
我们一定可以理解,这种内外交迫的光景,对谁都是一种极大的折磨,很难忍受。
大卫当然也是一样,不过他比常人有智慧,因为他在无法继续忍受这种痛苦之时,晓得向上帝呼求:“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才救我呢?”
大卫清楚地知道,脱离这种悲惨境遇,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得到上帝的拯救。
因此,他呼求上帝,盼望这个时候尽快到来。
马考说:“这并非对上帝的方法发出一种使气的质问,而是他内心深沉的痛苦的一种辛酸表示。”(《圣经新释——诗篇注释》)
二、深情的祈求(4-5)
表达了对上帝之赦免的渴求之后,大卫开始盼望新的生活,
他深情地祷告:“耶和华啊,求你转回搭救我,因你的慈爱拯救我。”
大卫在这个诗句中表露了一个重要的意思:当上帝停止了对他的“责备”和“惩罚”之后,他最需要的就是上帝的“搭救”和“拯救”。
大卫知道,因着上帝的“责备”和“惩罚”,他的生活变得没有趣味。
不过他相信,因着上帝的赦免,他的生活必将回归正常。大卫相信,上帝有办法使这种令人尴尬的生活临到他,当然也有办法将这种生活挪开。
大卫盼望上帝的拯救,也坚信上帝的拯救,原因是他相信上帝的慈爱,他在祷告中如此说:“因你的慈爱拯救我。”
这句话中的“慈爱”,是这个祷告的关键,既是上帝之所以赦免大卫之过犯的关键,也是大卫之所以盼望上帝之施恩的关键,
没有这个“慈爱”,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并经历上帝的慈爱。
为了表达对上帝之慈爱的信心及对上帝之拯救的盼望,大卫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汇——“转回”。
这个描述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上帝比作一位因孩子犯错而生气的父亲,他背对着孩子,不愿意理会他,
而孩子却苦苦央求父亲,等待他“转回”,使父亲面对着他,而不再背对着他。
大卫能感受到,当自己犯罪之时,上帝就好比背对着他的父亲,所以他恳求上帝“转回”,能以面对着他。
是的,我们的上帝诚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我们犯罪时,他当然也会管教我们,
但当我们愿意悔改时,他必“转回”,不再追讨我们的罪。
对于上帝的父性以及他的慈爱与赦免,大卫在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中写道: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103:8-14)
大卫祈求上帝的“转回”时,正是基于这一信念。
祈求上帝“转回”时,大卫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恳求他的父亲,而第5节的祷告,大卫更像孩子。
他说:“因为在死地无人记念你,在阴间有谁称谢你?”
这里的“阴间”一词,原文意思是“坟墓”或“死人之地”,本句中的意思应该是后者,与上一句中的“死地”意思相同,是指人死了之后的居所。
诗人知道,敬拜、赞美这类与信仰有关的活动,都是活人的权利,死去的人不能继续侍奉上帝。
大卫恳求上帝的“转回”后,似乎在提醒上帝:倘若你不拯救我,我便会死亡,而我死亡后,就到了“死地”,到了“阴间”。
那时,我将不能“记念你”,也无法“称谢你”。他好像要把上帝不拯救他的“弊端”指出来,提醒上帝“权衡利弊”。
他要上帝明白,不拯救他,对上帝也没有什么意义,其结果就是没有人记念他,也没有人称谢他。
从理论上讲,大卫这样的祷告很可笑,但从情感上来讲,却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真诚以及对上帝的信心。
三、悲痛的哭诉(6-7)
为了得到上帝的拯救,大卫再一次向上帝倾诉他的苦情:
“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我因忧愁眼睛干瘪,又因我一切的敌人眼睛昏花。”
这是多么凄凉的图画!
《诗篇》第4篇所描述的,也是大卫的悲苦生活,但从那首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卫尚能靠着上帝的力量,在患难中安然入睡。
然而,作此诗歌时,大卫连睡都睡不好。连续很长的时日,总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没有睡眠的夜晚,人的大脑就特别活跃,总会想起许多伤心的往事。
越想越伤心,越伤心就越睡不着,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大卫的痛苦不断加剧。
因此,一个人躺在床上,低声呻吟,为身体的疾病,也为心灵的煎熬。
那些不眠之夜,大卫总是以泪洗面,那些伤心的眼泪,竟然能“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这些话我们不能以字面理解,眼泪怎么可能把床漂起呢?这是诗歌中惯用的夸张手法,不同文化领域中的诗歌,均有这类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不乏这样的诗句,李白笔下就有“白发三千丈”(《秋浦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之类的诗句。
大卫以这样的句子告诉上帝,他自己的内心无比痛苦,极需上帝的拯救。
接下来,大卫向上帝倾诉自己因哭泣而引出的健康问题:
“我因忧愁眼睛干瘪,又因我一切的敌人眼睛昏花。”
《吕振中译本》译为:“我眼睛由愁苦而损坏;又因我一切敌人而衰老昏花。”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我的仇敌使我哭泣;我的眼睛红肿,视力衰退。”
大卫因苦难而时常流泪,以致眼睛受到了损伤,视力逐渐下降。
大卫以眼睛这个身体的特殊部位所受的损伤,来说明他身体因各样患难而每况愈下的事实,表达他对上帝之拯救的急切盼望。
四、信心的凯歌(8-10)
阅读本诗的前半部分时,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极度忧郁,但从这一节起,那种低落的情绪已经远去。
刚才还是泪眼婆娑,现在却是满面春风。
得到上帝的赦免之恩时,人们的心中总会立刻就得着平安。
于是,大卫将笔锋一转,写就了令人兴奋的凯歌:
“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吧!因为耶和华听了我哀哭的声音。
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我的一切仇敌都必羞愧,大大惊惶;他们必要退后,忽然羞愧。”
首先,他不再惧怕敌人,可以勇敢地对敌人说话:
“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吧!”
他的勇气从何而来?这绝不是凭着血气的鲁莽宣战。
他之所以如此刚强的理由是“耶和华听了我哀哭的声音”,他相信有上帝为他的后盾,就不再惧怕。
上帝最体恤他的儿女,当儿女发出“哀哭的声音”时,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听到,并即刻给以力量,给予帮助。
诗人相信,上帝听见了他“哀哭的声音”,所以就不再惧怕敌人,正如经上所说:
“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8:31)
当时,胜利尚未来临,但他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了那一幕。
接下来,大卫宣告了自己的信心:
“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
“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大卫已经感受到了上面几句祷告带来的力量。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信心。
“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这是他对将来之事的信心。他相信,上帝过去听他的祷告,将来也必如此。
经上说:“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但上帝实在听见了,他侧耳听了我祷告的声音。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并没有推却我的祷告,也没有叫他的慈爱离开我。”(诗66:18-20)
任何一个已经向上帝悔改的人,上帝都在随时聆听他的祷告。
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大卫相信,他的仇敌都必失败:
“我的一切仇敌都必羞愧,大大惊惶;他们必要退后,忽然羞愧。”
他的仇敌曾经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但他们“都必羞愧”,因为上帝要赶散他们,
如同《诗篇》第2篇所言:“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
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诗2:4-5)上帝动工之时,敌人必然“大大惊惶”,原来,“惊惶”属于大卫,现在,“惊惶”转向了敌人。
那时,敌人“必要退后”,且将羞愧无比。
诗人的这一信念,与后世弥迦先知的祷告相似:
“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必应允我。
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
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辨屈,为我伸冤。
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上帝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
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弥7:7-10)
这段经文也是对今日处于患难中的基督徒的极大安慰。
《诗篇》第6篇是大卫的忏悔诗,描写了诗人从哀哭到歌唱的心路历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人的悔改。
这首短短的诗歌,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
圣经称大卫是合上帝心意的人(撒上13:14;徒13:22),这并不表示他就是完全人,是不会犯罪的人。
事实上,大卫与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会犯罪,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犯罪之后懂得悔改。
今天的我们,也会犯罪,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向上帝悔改。
犯罪时,我们会受到上帝的管教;悔改后,我们就会得到上帝的祝福。
但愿我们都能深刻认识这位慈爱的上帝,一位诗人说:
“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
58338阅读
52542阅读
51720阅读
48315阅读
38163阅读
35153阅读
31300阅读
25665阅读
25567阅读
2451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