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515阅读
《境界》独立出品【90/80 后】
鹿晗的一条评论量达13,162,859的微博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生日当天一条微博评论数高达4200万。“人是在圈子里生活的,也是在圈子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是我当时为什么追星。这个圈子吸引我。”89年的李小家说真正吸引她的是与小伙伴们一起追星时的相依相存。
追逐偶像,追逐存在感?
王敏俐
前几天,“鹿晗裸睡”4个字又上了微博热搜,这已不是新闻,90后鹿晗随便摆个Pose都可以让粉丝直接热捧至热搜词。鹿晗粉丝们几乎成就了一个无往不胜的“鹿晗帝国”。
鹿晗原是韩国人气偶像团体EXO的主唱,早在媒体对他的报导尚未热络前,在百度贴吧当中鹿饭(鹿晗粉丝简称)炙热的爱火早已经燎原一般的蔓延开来。
新媒体时代的偶像奇迹
8年前,90年出生的北京男孩鹿晗赴韩国留学,在首尔著名商圈明洞逛街时被娱乐公司星探发掘,而后签约成为旗下练习生。熬过了地狱般的练习生生涯,经过生死殊斗的激烈竞争,鹿晗作为12人男子偶像组合EXO一员,于2012年4月正式出道。在韩国娱乐工业的精心打造营销之下,花美男团体EXO在亚洲爆红,其中鹿晗以主唱、领舞、门面担当的身份,成为“吸粉”能力最强的成员之一。
2014年10月,鹿晗与在韩国的经纪公司解约回国发展,2015年5月,登上《福布斯》杂志“2015年中国名人榜”,列第37位,成为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的第一位华人90后明星。这个在大数据世代中横空出世的演艺新星创造了超过281亿的单个微博话题阅读,近三亿次的百科词条浏览,以及贴吧排名第一的粉丝活跃度等多项数据记录。
2014年8月5日,一条评论量达13,162,859的微博获得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生日当天一条微博评论数高达4200万。
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所呈现的,是鹿饭(鹿晗粉丝)对偶像的绝对忠诚,细致分工的组织性、纪律性与执行力。打开“鹿晗吧”,里面的帖子基本上都用统一的格式标注清晰,24小时日不落的贴吧管理与严谨的贴文规定,让你在其中找不到乱七八糟的火星文,空洞的灌水贴,或者夸张的标题党。
“这是一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 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是“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的三部曲,可是“鹿晗们”大大缩短了发酵的过程,先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外表和性格直接在社交网络里聚集粉丝,激发粉丝扮演起偶像经营推广者的角色,倒逼媒体与大众关注。”
“叛逆有什么了不起”
每一个时代偶像的兴起,都标榜着一个时代的独特定义,那么90后鹿晗的崛起,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风貌呢?
曾有人对鹿晗微博的海量评论进行过大数据分析,结论是鹿饭以90后、00后为主体,绝大部分是女生,我不禁纳闷:为什么90后、00后的他们独衷于一个看起来乖巧的花样男孩?
长期从事粉丝心理研究的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则分析道:“70后、80后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主流文化、集体主义的压抑规训,因此他渴望挑战对方,渴望反叛,要为积压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所以偶像得有很叛逆的个性,要酷,要猛。”
“但是90后、00后不需要去挑战谁,没有很压抑的情绪要释放。”他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消解、解构、什么都无所谓的文化环境里,叛逆有什么了不起?美好、积极、纯粹的情绪反而是他们渴望的稀缺品。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个看起来很干净,很纯净的人作为偶像。”
“世界太大,人与人的距离太远,远到每一点关系都弥足珍贵。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送给素不相识的偶像。把他捧到无限高,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放大了一样;帮他实现梦想,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
其实,疯狂的不只是鹿饭,男子团体EXO中的吴亦丹、张艺兴与黄子滔在回国发展后,都拥有强大粉丝团背后撑腰。然而,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其实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寻找的,都是能满足自己心中那一块空缺的东西。而对于物质从不匮乏的90、00后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偶像与粉丝圈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依归。
“标榜我喜欢的藤原龙也有存在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他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孤独与黑暗,在成长的过程中,花样少男少女们成为一批又一批寻找光与温暖的渴慕者。90、00后的渴慕心灵们,在浮夸、真假不分、是非不明、既热闹又疏远的世代里,也正在寻找一个答案。
“高考结束后,看了一部舞台剧之后,就迷上了里面一个叫做“藤原龙也”的演员,就是这样,我进入了“龙也迷”的圈子。” 89年出生的李小家接受《境界》记者王东莉专访时,回忆起自己过去追星的故事。
“先是逛贴吧,了解了这个人更多信息,看了他演的所有有中文字幕的舞台剧;然后发现“龙也迷”是一个圈子,圈子里的人好像都彼此熟悉,他们自称“龙饭”或者“饼饭”,因为他们自嘲自己的偶像有一张大饼脸”。
“后来,逐渐发现他们有自己的QQ群,有论坛,他们在彼此的QQ空间下留言,互相看对方的博客文章;他们一起做一些事,一起因为喜欢这个演员而不远千里跑去一个城市见面。他们年龄有大有小,女性居多,在一起有时好得像姐妹,有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彼此生气,也有谁亲谁疏的小圈子。我很孤单嘛,我想当时是被这个小圈子迷住了,我很喜欢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我发现他们总是有时间在网上,总是在聊天,他们互相很关心,也对龙也的新动态很关心;他们是很认真地彼此交往的。我很羡慕他们之间那种似乎无话不谈的关系,也颇用了一些心思来取得他们的喜欢和信任。”
“当初进入“饼饭”的圈子,主要是因为非常羡慕圈子中心的那某几个人,我有些想要讨好她们。她们几乎都是百度藤原龙也贴吧的吧主,同时又是各种论坛、QQ群的活跃人物,也有自己的私聊圈子。她们了解对方的动态,似乎交情不再仅仅在虚拟空间中,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念念不忘的好伙伴。”
“我经常看贴吧里加精的几个帖子,里面不断出现几个‘饼饭’口中始终提及的词语,例如‘存在感’。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有样学样,标榜我喜欢的藤原龙也有‘存在感’。这样说的时候,在饼饭圈中很容易就有了共同语言。但这些词都仅仅是用来讨好饼饭圈的。”
“我想,人是在“圈子”里生活的,也是在圈子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是我当时为什么追星。明星带我进了这个“圈子”,这个圈子自己吸引我。” 李小家认为,那时真正吸引她,是与饼粉们一起追星时的相依相存。
“我是受欢迎的吗?”
追逐偶像的粉丝们,其实是在追逐一种存在感?偶像成了孤独的个体彼此连接的精神纽带。这种心理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依赖。
从不否认隐藏自己心中的孤独感,曾经在寻求友谊时经历绝望与崩溃的作家卢云,或许说出了每个世代的心声:
“在我们这个充满恐惧、焦虑、孤单、消沉、失落感的社会,每个人都不住寻找指引。我们多么渴望有人——领袖、属灵导师或灵性朋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意义,不再感到迷惑,指引我们寻到内里的完全、自由及平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追寻有名气、有智慧、能洞察人心、有属灵灵敏度及实际生活体验的人。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度期望,我们所找的导师也过分付出,因此我们变得依赖,而他们变得操纵。”
在这个失联的世代,每天手机邮箱微信中都塞爆了五彩缤纷的信息,我们好像活得很热闹,其实我们都是一座座孤岛,被称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90/00后,是否都在刷“存在感”?借着在演唱会中为偶像一起唱生日歌的链接感,让自己与站在身旁的陌生人不再陌生?借着一起为偶像创造电影票房与大数据的过程中,享受彼此之间一种无以名状的革命情感?在寻求彼此认同的过程中,因着越来越依赖讨好而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圣经说,神使孤独的人,也能拥有一个家(诗篇68:6),祂渴望将每一个孤独与失联的我们,带回到心灵永恒的故乡。许多时候,甚至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我们都不见得能总是经历到一种被欢迎的感觉;甚至在我们最真心的闺蜜死党面前,我们仍然会有一种担心自己不被接纳的恐惧感。
我们借着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心中似乎不断的问着一个问题:“我是受欢迎的吗?”
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与这个世界并非隔绝而失联的,因着相信耶稣,我们可以回到天父的面前,成为祂所喜悅的孩子,我们是为了接受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亲爱的90/00后,亲爱的追星的你,亲爱的在人海中寻找爱的你,有一天时光流逝,你会发现我们所追逐过的那些偶像,我们所讨好过的那些群体,我们所依赖过的那一些人,不过是我们人生某个阶段、或长或短的陪伴者,我们或许也感受到他曾经带给我们的喜悅与温暖,但请不要忘记,在天父上帝的怀抱中,有一个更真实美好的家乡,等着你回来。
1月14日晚,由蔡康永和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播放最后一集。
这个曾经风靡两岸三地甚至东南亚,陪伴无数80后走过笑泪青春的节目,自2004年1月开播以来,12年来播出逾2900集。蔡康永的知性搭配小 S 的活泼和无厘头,为节目烙上鲜明的风格。在最后两集中,不只两位主持人泪洒现场,更有许多观众在留言中表达不舍:
“以后吃饭看什么?终于可减肥了,因为食不下咽。”“仿佛所有属于我们这一代人青春里的事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写下了结束,科比退役,康熙停播,一个时代就要落幕。时刻提醒我们不再年少,终将走上人生中新的道路。”
“大学毕业已经四年多了,上大学那会就开始看康熙,它陪伴着我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少女升为少妇,从前是麻麻的女儿,现在是女儿的麻麻…和康熙来了说再见,也是应该和我的大学时代说再见了”。
不少人也在其中反思《康熙》的内容庸俗无味:“节目没创意、抄袭、内容低俗!” “充斥着各种性別歧视、身材歧视”。
众声批评里,最属犀利的,大概是12年前身为首位康熙嘉宾的作家李敖:“「“康熙来了”第一集请我做来宾,我表达“反俗路线”的正确,小S茫然无知,蔡康永尚明大义。如今12年蹉跎了,掐死康熙前,蔡康永应感于他‘俗化两岸’的错误,表示忏情。本来可以不见利忘义的,却忘了。”
“老干妈温暖我们的胃,康熙抚慰我们的心。”一位留学生曾打趣说道。随着演艺明星的悲欢离合,《康熙来了》让人常有一种可以真实与受访嘉宾感同身受的温暖与互动。
89年出生的台湾作家范纲皓如此阐述康熙对自己的意义:“《康熙来了》是我从高中转大人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举凡生活中的贱话、少不更事、狂傲不羁,那些象征青春特质的养份,都是从《康熙来了》得到。”
“在我辈眼里,蔡康永跟小S两人是拆除偶像包袱的老虎钳。他们告诉观众,这个时代没有让人假掰的权利。”“在康熙里,偶像已从仙界落入凡间,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活生生的正常人。”
的确,康熙的趣味在于,把经过经纪公司行销包装、PS美化的偶像明星打回了原形,让带有一切形象包袱的政治人物还原本色。在康熙来了,以气质与美丽著称的林志玲放下玉女形象与小S互斗互侃。连战一家受访时,小S直逼连战隐私,让表面严肃冷酷的政治人物,多了诸多琐碎生活的色彩。令人跌破眼镜的是,这样的逆向操作,反而让受访人物在观众眼中倍觉亲切,人气大增。“康熙行销学”,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膏药?
我们对偶像走下神坛的渴望,其实也是我们卸下生活中的面具还原真我的渴望。这样的渴望来自人类始祖远古的记忆。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本应享受无穷无尽的风和日丽,岁月静好,两人之间不必遮遮掩掩,说谎猜心,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但夏娃禁不住蛇的引诱,吃了不该吃的果子,也拉拢亚当一起来尝尝,两人在尝了禁果之后,眼睛明亮,心里开始有鬼,再也无法忍受接纳赤身露体的自己与对方,于是摘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羞,为自己编作裙子。
当罪进入了这个世界,当自我中心成为人类眼中唯一的视野,我们便不再能带着爱与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与別人。当亚当与夏娃不能接纳自己时,便摘起身旁的无花果叶,企图用这摘下的叶子,遮盖自己、掩饰自己、美化自己、保护自己。
过去,我们的始祖用叶子来将自己PS美化,今日,我们何尝不是用各样的彩妆名牌、学历年薪、在朋友圈中晒自己出入的餐厅档次、所看的书、所游历过的国家、所做过的这些那些,来当做无花果树的叶子,掩盖自己的不安与缺陷,证明自己依然有价值,依然值得被爱?
而《康熙来了》如此受欢迎,其实反映出了我们追逐“无花果叶”循环当中所呈现的疲态。看着偶像明星在小S与康永一庄一谐的提问中走下神坛,我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们可不可以不优雅、不勇敢、不成功、不温柔可爱、不那么面面俱到、不必顾忌说出真心话的后果?
若我们拋下这一切外在的光环与伪装,还值不值得被爱?纵然现实残酷,我们还是可以在康熙的嘻笑怒骂中,做一个短暂而香甜的美梦。笑过哭过后,继续追逐,继续打拼,继续PS我们的人生之路。主持人如是,受访嘉宾如是,观众亦如是。
康熙陪伴无数80后走过人生最精采的双十年华,蔡康永日前在告別记者会上曾提到,娱乐本质就是用以抵抗人生无聊岁月的空虚。娱乐真的有如此果效?
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之后,心里惶惶而不安,他们不只在彼此眼前选择遮掩隐藏,也无法再面对那一位创造他们的主。亚当和夏娃藏在树木丛中,躲避神的面。然而上帝不愿意亚当与夏娃一生活在编织无花果叶的庸庸碌碌中,上帝主动找出他们,为他们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那么,今日的我们,有没有可能为我们的内心的不安躁动,灵魂的赤身露体,找到一份终极遮盖与依靠?
面对告別康熙的不舍,作家咪蒙感叹:“《康熙来了》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节目,甚至都不是一个习惯,而是一种安全感。”“熟悉感就意味着安全感。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迫要向那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人和事,一一告别。我们害怕改变、我们害怕未知、我们害怕重新开始、我们害怕重新去喜欢一件事,重新去认识一个人。”
告別康熙,原来是在告別一段可以任意挥霍的青春,告別的是一份内心执着的安全感。长大之后才发现可以握在手中的东西越来越少。原来成长其实是一门放手的学问,面对变换莫测、越来越无法掌控的生活,更多时候,我们是被迫放手。
相较于被动的放手,也许更有智慧的是主动的交托。圣经里有一句话说:“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神是赐下安息的神,祂不只一次向他的子民强调,我们不必终其一生汲汲营营,为要得着爱与肯定,因为,在这一位满有怜悯,又不轻易发怒的神面前,我们可以不完美,不勇敢,不坚强。祂完全接纳我们,我们不必紧紧抓住终将枯干的无花果叶子来遮盖我们的破碎与软弱。
(点击收看由《境界》独立出品的微电影《人生的路是不是越走越窄?》,时长8:22,请在WIFI环境下播放)
因《境界》无固定投资者,全靠读者奉献支持运转,这三年来《境界》的主编和部分采编人员为义工,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倚靠圣灵方能成事!凡参与过奉献的读者(不限次数和数额),请将你的电邮地址发送至jingjietou[email protected],您将会定期收到主编来信。
105515阅读
103784阅读
101901阅读
101759阅读
101688阅读
101626阅读
101590阅读
101378阅读
10115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