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591阅读
每周 周二&周四21:00|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写在前面
从《故事会》、言情、武侠,到沈从文、曹文轩、残雪、里尔克等,作者不断地阅读,眼光不断被开拓,她越来越明白自己生命和笔的意义。
烧不掉的记忆
Deborah
院子里褚褐色湿润的田埂间,一缕缕青烟袅袅升起。
当时我以为烧掉了日记,从前的时光就完全抹掉,生活可以重新开始。后来发现,日记可以全部烧掉,时光可以自顾自地推展开,记忆却无法抹去,会让人不断回溯。
那几本日记是我从十四岁开始记录的。当时老师让写日记,写完需要交给他批阅。每次书写,我的心思总是很微妙,既想让老师了解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又怕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溜出来。所以,写到日记本上的文字,每每都是经过意识审视并纠正过的。
本子发下来,看到那大大的“阅”字,我松了一口气,又会感到莫名失望。之后很多年写日记,都会感到有一个观者,随时会蹦出来,纠正我的意识和文字。
当时日记不了解我,如同我不了解自己,我无法告诉它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01
游 子
我的阅读生涯与此基本同步。小学阶段,家里很贫穷,没有课本之外的书籍,课外书在爸妈眼里都是无用的书。我只读过几本不知从哪里传到班上的《故事会》。它最后一篇是悬疑小说,特别吸引我。
每次得到一本《故事会》,只要最后一篇是完整的,我就视若至宝。先翻到那篇故事,很快乐地沉浸其中,情绪随着故事情节而起伏跌宕。每次读完,就像刚从美好的梦中醒来,要回味许久。
这种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因稀少而弥足珍贵,它使我忘却生活的单调和贫瘠。这个阶段是我阅读生涯的序幕。
初中二年级我去同学家,发现她床头放着一本《心有千千结》,拿回去一翻,从此魂牵梦绕,心有千千结。一年时间内,我搜罗遍县城的大小书店,寻找琼瑶小说。
这段阅读经历虽然有些浅薄,却给我的生活带来一点希望:原来现实之外存在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让出身卑微的我可以远离现实生活的粗糙,精神上稍稍得以伸展。不过,它也给我今后的人生留下很深的遗憾。
年岁太浅的我对小说中的爱情心驰神往,虽然其貌不扬,却挡不住我对爱情的幻想。走在大街上,看到帅气的男生,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心旌荡漾。对爱情的渴求成为我很多年的阅读喜好和人生主线。直到有一天,在一个更高力量的引导下,我才摆脱了“爱情至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除了言情,武侠是我的重要配餐。《鹿鼎记》《七种武器》等小说是我课桌抽屉的亲密访客。如今,小说的情节已不记得多少,可那种侠骨柔肠的豪气与敏感却化在我的血液里。仗剑天涯,孤身闯天下,结交四方俊杰,是我青年时期十分渴望的生活方式。
这段时期,我的日记大都抒写对一个男子的思念。每一个身边的男孩都可以成为他,却都差他太远。一次学生书法作品贴出了我的一首小诗——《写给你》,从此,我写了无数次的“写给你”,把对爱情的一腔渴求都倾倒进日记里。这个你是谁,我不知道;他在哪里,我还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我依然不知道。
我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知何处是他乡,于是就醉在一个个自编自演的故事里。
02
乡 思
后来,我到县城一所重点初中教书。因为屡屡窘迫于学生的提问,我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恶补。读《诗经》《老子》译著,每天背诵三至五首唐诗或宋词,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名著。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但每个月买书用的钱有一二百。
我选书的方法很简单:喜欢谁的书,就搜罗他的文集,逐一阅读,然后再读他推荐的书籍。那几年,两位中国作家深深吸引了我:沈从文和曹文轩,特别是后者。我买了县市书店能买到的他所有的书籍,甚至还跑到北京王府井书店买他的新作。后来毅然辞职北上,仿效沈从文只身到北大旁听,借机走进曹老师的课堂,想要重走沈先生的作家之路。
北大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几乎把我淹没。看到一室又一室,一排又一排,一层又一层,挤得满满的书,我一下子迷失了自己。如饥似渴的同时,我开始自问:穷尽我一生,可以读完这些书吗?如果不能,哪些才是我最需要读的书?谁可以帮我做出选择?
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也让我冷静下来。接下来怎么办?一个有家有口的女子,背井离乡,抛家弃子,在此旁听游学,为了一个缥缈的理想,值得吗?权衡之下,我做出一个现实的选择:买一堆考研书籍,报了英语培训班,加入考研大军,回家备考。
回望过去,这次看似戏剧性的转折,好像是被一只手轻轻划拉过去。我莫名其妙地跌入另一条道路:从上帝那头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我这头看,却依然混乱迷茫,没有未来。
最近翻阅当年的日记,竟然发现这样一段话:“我在哪里?我将要到哪里?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不需要知道。总有一天,上帝会告诉我‘孩子,你的位置在这里’。到那时,我会温顺地听从他老人家的指引,乖乖地坐在我的位置上,享受那永远的安宁。”
读到这里我很惊讶:那时我漂泊如浮萍,没有根基,不知漂向何处,可内心深处却有一份这样的希冀:有一位上帝,祂会指引我方向与归宿。
多年漂泊的脚步与执着的追求,可能不仅仅是为“你”,还为这份精神的归宿。
03
归 乡
读研后,我浸泡在喜欢的书籍中,并试着在网上发表小说和散文,同学中有了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畅谈文学与人生,常常一起饮酒高歌。
时间久了,这种热情与欢乐却无法填补我内心最深处的空洞。狂欢之后,总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漫上来。我无处可逃。
幸亏我“遇到”了作家残雪。喜欢读她的书主要是因为,她没有工作,家境不好,凭借缝纫养家,利用忙碌之余的细碎时间创作。她的作品中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意象和隐喻,透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哀伤与凄厉。这些我并不太理解,但我喜欢她的人生方式:享受在夹缝中写作的困窘与自由。
经过残雪的“引荐”,我“结识”了邓晓芒、刘晓枫等人,又经他们“介绍认识”了克尔凯郭尔、里尔克、陀氏等作家。在与这些作家“密切交往”的过程中,上帝渐渐走近我,揭开蒙在我眼上的帕子。
祂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真有一位上帝,祂渴望我开启尘封的心扉。透过那些摆脱时间束缚的文字,祂一遍遍呼唤着我:我是爱,是永恒,我就在你身边,我就在你里面。
祂让我看到,所有对“你”的呼唤,对安宁的寻求,其实都是对祂的渴求,都是因着祂的呼唤。
回首往事,我发现爱情至上、仗剑天涯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缺乏可靠的向上力和向心力的牵拉与聚拢。爱情易碎,天涯断肠,理想满足不了内心的空虚。惟有灵魂深处的满足才能让我真正安宁下来。
上帝借穿行于文字间的爱绳,紧紧牵住我这只总想挣脱的风筝。如今,我既可以飞到高空欣赏美景,也可以回到祂的手掌安稳休息。生命渐渐笃定起来,不管风朝哪一个方向吹,祂成为我不变的方向。
因着祂,天变得湛蓝,空气变得清新,逼仄的人与事变得通达与温暖。
04
呼 召
几年后,因着信仰和志趣,我与创文相遇。
读到莫非老师的一篇文章《文人的情关》,它让我明白基督徒也会有情感的风暴与漩涡,只是靠着神可以“小心门户,画地自限”,可以学习与配偶建立温柔而笃定的“灵魂伴侣”的关系。于是,我不再因着内心的情感风暴而自惭自怜,而是慢慢学习靠着祂辨认蛛丝马迹,远离危险区域,学习建立家庭亲密关系。
通过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的“深耕作者灵魂”和“文字人的基本功”等课程,我懂得了文人的一支笔不仅为了追逐儿时的作家梦,而是让写作成为一种献祭,完全摆上为主所用;我懂得了基督徒作者不仅要重视恩赐才干,更要建立一套健康的生活纪律;还学到最关键的一点:不管得时不得时,都要写,要使坐在书桌前写作成为每天必须的生活习惯。只有坐下来写,灵感来临时,才不至于与其擦肩而过。
通过参加果子读书会,我认识了一批爱好阅读的书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一本书的解读如此不同。因一本书而形成的相伴相聚竟然那么妙不可言!原来文人相聚可以不是饮酒狂欢,而是在文字之旅中携手畅游,共同解读神为我们写下的生命故事。
通过阅读一本本老师与书友们推荐的属灵书籍、心理学书籍或文学作品,参与线上语音分享与灵修,我学习用神的眼光解读书中故事,学习倾听神借着老师同学和书中文字对我所说的话。于是,生命与文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文字事奉的种子悄然种在心田,并渐渐开始生根发芽。
我依然每天写日记。不过,不再只是记录日常事件或情绪情感,而是通过文字与神对话。奇妙的是,很多时候写着写着,我的笔似乎不为我掌管,而成为一个出口,流出的文字是写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我相信,那是神在此刻对我说的话。
如今写日记时依然会有一个观者。只是,祂不只是默默凝视着我,专注地听我说,祂也会轻轻对我说话。对祂,我无须隐瞒;对我,祂温柔有加。祂把我刻在祂的心版上,我学习把祂刻于心形于文。
我不再试图烧掉任何记忆。每一个记忆里都有祂对我说的话,有祂为我描画的蓝图。我只想把所听所见用文字呈现出来,献给神和祂所爱的人。
作者介绍
Deborah
两个孩子的妈妈,中学老师。热爱读书与骑行:穿梭于文字与街巷,总能发现深藏于生命与世界的热情与美好。曾因他人的文字而热爱生活,也愿自己的笔能给他人带来祝福。
整理人:恩典ing
105591阅读
103849阅读
101947阅读
101790阅读
101718阅读
101661阅读
101620阅读
101404阅读
10118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