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99阅读
走进这堂课,作者本想“重识微写作,提升语言微能力”,结果收获了写作技巧和方法论,更有一次生命的再认识。文字课,生命课,到底何为“微写作”,究竟如何“成为网络宣教士”?
此文是学员对W140《微写作书写课》课程的回响,想要了解课程,请查看文末课程图片。
作者丨慕溪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有刷不完的热点。手机将我们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荧幕上,我们足不出户,却心系天下:这里地震了,那里发洪水了,谁和谁又搞婚外恋了……
看起来我们对一切都了如指掌,习惯了对各种事情发表观点,围观一轮又一轮争论,但事实如何,总是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每一次热点出现,各种媒体、自媒体、微博、微信都会如条件反射般涌现出一批批跟评文章,但其中最常出现的一句前置条件往往是“不管事实如何”。
这种没有真实、依靠观点堆积的文章如今泛滥于中文互联网世界里,你以为你在刷热点,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热点刷掉了时间,刷掉了独立思考能力。
记者都到哪里去了?媒体都到哪里去了?在这个新闻组织方式变化、叠加、移动的互联网时代,追求新闻真实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了吗?
这是多年前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刚刚兴起,“微写作”这个词进入人们生活时,我意气风发写下的一段话。
因为猝不及防,自媒体兴起,让“写”不再是作者、记者等文化人的特权。只要有一部手机,所有人都可以发声。正因如此简单,我才一直觉得这样的写作,不够考究,不够深刻,夹杂着太多声音反而参差不齐,让人触摸不到真实情况。
我对“微写作”的最初印象便是:全民写作全民混乱,各家成说真假难辨。
而后,我努力成为敢于说真话的记者……直到,想说真话的记者,被安排到了报社新媒体部门进行“微写作”,接管一切网络上兴起的管道工作。
继而,从众人歆羡的地方辞职,开始在家全职创作,彼时正好身边多了一个新的责任:养娃。
在家创作,接触的仍是采访创作,撰写书籍。因此,每每开写,一本书便十万以上。从未想过精简自己的语言,因为情感丰富;从未意识到,有些千字表达的小文,凝练下同样可在几百字内说清楚……
直到一次访谈,偶遇一位喜欢抠字的名导演,他看着我的采访大纲,直言不讳:太啰嗦。
直到自己开始认真研究写得好的自媒体号,才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无论排版还是语言,都十分简练。
直到在服事中开始尝试写文章导言,自己罗里吧嗦写了一堆却没有重点……
遭遇这一桩桩的事,大抵意味着,我开始真正直面所谓“微写作世代”的时机到了。
在现实生活的层层铺垫后,看到创文的《微写作书写课》,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这个课程。期望很明确:重新认识“微写作”,提升自己“语言的微能力”。
时方七月,烈日炎炎。蝉声鸣鸣,流萤飞舞。这并不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当我点开《微写作书写课》之第一课“微写作知多少”,扑面而来的是沉甸甸的惊喜。
课程里,等待我收割的是一个我从未认识的“微写作”——它不是我以为的狭义上仅限于自媒体的写作,而是在广义上包含一切精巧文字,如明信片、广告、商品文案,书名、书面设计语,电影、电视剧推荐语以及各类海报设计等。
我的眼光不再聚焦在自媒体,而是一下被拉远,看到生活中早已渗透着随处可见的“微写作”。这是一种视野、心境豁然开朗的经历,它消除了我对“微写作”的偏见,让我带着全新的眼光沿着课程设计继续往下走,深入学。
随性的我,总是喜欢随时随地提笔写自己内心的一点小情绪,从未深思过我的文字,是写给谁。那一段段挣扎的文字,徘徊在生活苦闷和信仰惊喜之间,有着诗歌一样华美的语言外表,一深究便原形毕露。
个人色彩浓重的文字,一度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写作,因为从自己笔出来的都是“风花雪月”“附庸风雅”型的文字。
“你为谁而写”——课程第二课,大大的几个字,直击我近两年来的困扰。从2013年受呼召,提起笔,开始写,直到此刻,有时越写越迷茫——我究竟是为谁而写?
为神写?可做记者这么多年,才发现写了这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正是在这种不喜欢状态下,我写过金融的、保险的、互联网的、核电的、健康的、文化艺术的、前沿科技的、情感两性的、热点时评的、亲子育儿的……写的范围越来越广,但真正发自内心写的又有多少呢?
为自己写?可当初振臂一呼,想着要用自己的笔写下神的故事,成为时代的见证人。
为读者写?那么涉猎这么多领域的我,读者在哪呢?哪些是读者呢?
在这样种种张力下,“你为谁而写”是拷问,是反思,是审视过往后再重振的分界点。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走进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等有着实用技巧和方法论的课程。“网络微写作的特性”“微写作的修辞”“微写作构思和结构”等,满满的干货——这些实用知识点,是莫非老师的写作经验;也是感性的我在打开心之后,渴望学习和接受的理性写作技巧。
课程接近尾声,却也是自己心情激荡起伏最大的一堂课。
“如何成为网络宣教士”——从未将自己与“宣教士”三个字联系起来过。因为在我固有的思维里,“宣教士”都是那种坚韧、谦卑且信仰生命极好的形象——而我正好相反:敏感懒惰,生活率性毫无章法,节制力不够所以喜欢囤积各种小物件等。
成为母亲之后,在一段兵荒马乱的生活之中,我的信仰几乎停滞,诚然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我的惰性和拖延造成的,不规律的生活导致自己不规律的灵修。现在想想真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我的自知之明,一度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厌弃的旋涡里。这种厌弃包含着明知自己做得不对,但就是坚决不改,一如明知自己生命不好,可就还是以各种理由不读经、不祷告、不灵修——这大抵是最真实的自己。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把自己锁在文字与生活的围墙内,游荡、辗转于其中。虽然我也不时会收获美的邂逅,也常为细小的发现而欢喜、陶醉,但这一切,比起上帝带给我的温暖、安适,如同昙花般飘渺与瞬息。我的灵魂就像一个空空的蜂窝,渴慕着地上万国的玉液琼浆。可神却让甘露从天而降,汇聚成江河涌流,浸透我心最深处。
可在“如何成为网络宣教士”课程里,莫非老师回归创文一直强调的“作者重于作品”,对创作来说,灵里的生命才是重点所在。即向上的文字靠向下的生命支撑,文字的姿态是生命的姿态。作品深度来自于作者生命厚度,而作者生命厚度来自于与神相交的成熟度。
这一刻,我意识到,我的生命微弱无光,因此我的灵感枯竭无灵。
我没想到,课程最后一段,才是最有力量的当头一棒。若生命扎根不下去,无论学了多少写作技巧,文字亦无法向上有所成长。
此外,“网络宣教士”的坚韧,还有对于数据的淡然。在企业里,数据是考核一个人KPI的关键;但在神国里,每个人写作的“场”不一样,可大可小,不比较,不嫉妒,而是彼此相“亲”、勉励,一如莫非老师所言:你的地界是神预备的,不要过多去看别人的地界。
上课、写作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只是前提,重要的是如何改善。
结束《微写作书写课》,恍惚有一种感觉:这并非是一堂文字课,而是一堂生命课。
“谦卑不是去看轻自己,而是少想到自己。”
“文字事奉不能只靠使命感,一定要带自己生命进去。”
“当面对挑战,要保持开放的心,展示你的优雅风骨。”
“文字宣教要付代价,要写作意志,投放心力,做神的大事,代表神发言,完成祂的托付。”
“你的生活,不记下就是尘埃,写下来了就是年轮。”
……
一句句关乎生命,关乎写作的话语,仿若一团真气萦绕周身。在一如既往的兵荒马乱中,我可以使自己的作息时间有规律,也让自己有了规律的灵修时间。
浩荡时光,云飞涛走。人间清欢,简净从容。再次打开落满灰尘的纸质圣书时,心就像一只思乡的鹤鸟,终于飞向了山巢,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了永久的、久违的家乡。
文字课,生命课——《微写作书写课》的魅力,我想身边同样有着文字事奉使命的同路人,应该也去体验一番呦。
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在《深深的河》中写道:“就算我放弃神,神也不会放弃我。”这种不被放弃的感觉,就像我们如羊走迷,偏行己路,于是惊慌,越跑越慌,越跑越远,最后却站在悬崖边上,发出“咩咩”的哀鸣——忽然,我们感到一双温暖的大手。
可怜的小羊迷了路,地上是歧途百出,天上有饥鹰紧追——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了。牧人来了,并不责备而是仍旧爱护它。
走出课堂之后,我心里便是这种“不被放弃的”感觉:从混沌渡向明澈,从恐惧导向平安,从焦躁牵向宁静。
整理人:恩典ing
105499阅读
103777阅读
101899阅读
101756阅读
101686阅读
101625阅读
101589阅读
101377阅读
10115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