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38阅读
身为基督徒的你我,想必对圣经经常提到的「呼召」一词并不陌生。在教会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受到各种不同的呼召,但呼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下,限制了对呼召的想象?
韩德里(Greg Handley)现居于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植堂及写作经验,他认为人们对呼召一词有所误解,且在不断误用中,让人对呼召一词失去清晰的看见,误以为呼召必定与特定经验有关。然而韩德里认为有必要理清呼召的本质,以便在使用呼召一词时更为谨慎。
根据圣经,所有基督徒都在父神里被召、蒙爱(犹大书一章1节;罗马书一章7节;哥林多前书一章24-31节),并蒙召跟随基督的脚踪行(彼得前书二章21节)。
除此之外,保罗提到一种特别的呼召,就是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罗马书一章1节;哥林多前书一章1节)。韩德里认为常见的误解也源自与此,以为保罗的经验是成为宣教士或牧师的必要条件。然而保罗在与写给同工的书信中,反倒刻意避开呼召一词(歌罗西书一章1节;哥林多后书一章1节),而自称为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
因此韩德里认为,倘若将保罗受呼召的特殊经验,当作是成为牧者或宣教士的必要条件,将会出现三种危险:
首先,一颗带有罪性的心恐怕利用「有无呼召」来逃避现阶段的责任。倘若我们只看重前往遥远国度的呼召,恐怕会忽略了作为好邻人的身份,失去在地感,也会错失在此时此刻给予爱的机会。
其次,对呼召狭隘的想法,恐怕会让人对善意劝告滋长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态度。倘若某人根据某个独特体验,因而自认手握神圣权柄,旁人便很难给予有建设性的批判,不仅难以接受劝戒,也容易将他人视为阻挡自己完成使命的障碍。
再者,倘若有人决定用其他方式来服事,对呼召的固有想法,也可能造成没必要的压力与毫无根据的罪恶感。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与为基督所做的工,会因为误用呼召一词而被混淆。
韩德里相信,基督徒应当对呼召有更完整的认识、选词更适切,因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记得所有基督徒都受到呼召
耶稣在马太福音廿八章18-20节对门徒所指示的,也是对所有基督徒发出的出发令。这项对所有基督徒发出的命令再清楚不过,也就是使万民作耶稣基督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万民施洗。我们只需顺服,不需等待额外的显示,这样的命令简单明了,不需过度复杂,而且即刻生效,不必迟疑。
保罗在罗马书十五章说明了他宣教行踪背后的思维,其实是奠基于旧约以赛亚书五十二章15节所记载的,「因所未曾传与他们的,他们必看见;未曾听见的,他们要明白」,与他自身受呼召的经验较无关连。保罗在此,所凭借的就是「就如经上所记」,便带着这样的教导、凭信心迈开宣教步伐。
2
保持客观态度
在罗马书一章15-17节中,保罗自述之所以迫切地向罗马人传讲福音,是出自福音救恩的大能,反倒未提及他在往大马士革路上的个人经历。
要解决罪的问题,福音绝不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乃是唯一的答案,而这样的信息必须要让每一位罪人知晓,福音本身的自足性就是最客观的事实。毕竟,还有许许多多的罪人未曾听闻过那唯一可拯救他们免于上帝怒气的福音。
3
保持开阔的对话空间
在提摩太前书三章1节中,保罗确认了「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但光是羡慕仍是不够,保罗在接下来的2-7节中,列出了其他必备条件。
进一步来说,使用「羡慕」一词可以避免「呼召」一词所带来的「自以为应得」的感受。试想,若有弟兄告诉教会长老,他「渴望得到某个职分」,或者「他受到接下某个职分的呼召」,长老的建议会否不同?运用的词汇不同,将决定讨论空间的宽广程度,适当的词汇能开启对话,反之将有如打出一张神圣的王牌,足令对方哑口无言。为了善工的质量,基督徒应当在接受差遣前,尽可能广纳他人意见。
4
须经公开严谨的程序
想要得到长老的职分,不仅要在生命的各方面无可指责,还须经过个人与会众的认可。成为一名植堂者的条件也与长老相仿。倘若植堂者的生命充满矛盾,如何能建立健康的教会?最理想的状况是,个人具备火热心志、持之有恒的信心,并取得了解其人者的背书。
决定一个人在宣教事工中的位置,应该透过公众的流程,而非私相授受。如此,担当职分者也应经常自问是否适任,是否有不足之处。然而「呼召」一词可能阻碍牧者或宣教士继续在生命与成圣的路上成长茁壮。就好比婚礼本身并不会令单身者改变性格,同样地,迁居海外也不必然会令一位宣教士的人格发生变化。
学习运用新的词汇并非易事,尤其要改变约定俗成的用法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要突破限制,首先必先挪去伴随「对呼召的期望」而来的种种限制。韩德里相信,唯有如此改变,才能够为基督信仰的大使命开拓新契机。
文章来源:基督教论坛报
———— / END / ————
校对|龙妈
89138阅读
61651阅读
57925阅读
55567阅读
50753阅读
50200阅读
49064阅读
47100阅读
4688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