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11阅读
小时候,常常听到人们用羡慕的口吻说某人生活好,泡在福罐子里。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享受肉身之福。在他们眼里,与享福相反的情况就是受苦,受苦就是人生的失败。
提到享福,不能不提起明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他母亲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被众大臣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万历二十九年十月,明神宗不得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封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从这个封号可以看出,神宗对这个儿子是多么宠爱。
朱常洵成年后,前往自己的封地洛阳。据明史记载,神宗一次性拨给良田2万顷。由于担心河南的税收不够福王使用,神宗还下令从山东、湖广的收入中予以增补。
但福王还嫌不够,又“奏乞故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
崇祯皇帝执政时,河南遭受大旱和蝗灾,当地百姓饿死很多,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但朱常洵对灾情不闻不问,照样每天宴饮享乐。民间气愤地议论说“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
甚至到李自成的武装逼近洛阳时,福王也不愿拿出银子,安抚前来平叛的队伍。
福王不仁不义,官兵自然不愿为他卖命。甚至半夜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入城。
55岁的福王死得很惨。据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伟业《鹿樵纪闻》记载,福王及儿子朱由崧本来逃出城去,朱由崧逃走了,但福王却因为身体肥胖跑不动。”贼得而杀之,称其肉,重三百六十余斤,脔分股割,与鹿肉同烹,群贼胪食,名曰福禄宴。”
朱常洵养尊处优,长了一身肥肉,及至大难临头,因为太胖而无法逃走,落入农民军手中。他一生没有受过苦,最终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多少人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依然娇养自己的心。
不要以为福王遭受的刑罚有多悲惨,一个人若不悔改,他所遭受的永刑会更为悲惨。
所以,不能以“享福”和“受苦”来论人生的成败。一个人如果因为遭受痛苦,灵魂能够被唤醒,知道人不仅仅是为了肉身活着,而是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受苦就是有益的。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那样:“苦难是一所好学校,他加强了我的信仰,唤醒了我对那些耐心地承受苦难的人的爱。”
昨天看到作家汤姆.布鲁克斯写的一段话,很有感触,在此与大家共勉---
今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经历痛苦;今生最大的打击,莫过于不遭受打击。上*帝不管教的人有祸了。当祂拒绝管教击打时,这便是最令人悲哀的击打,医生放弃病人时,你会说:“那人的丧钟敲响了。”同样,当全能者放任一个人犯罪而不控制时,就可以确实地说,这个灵魂是失丧的了。
89111阅读
61626阅读
57907阅读
55542阅读
50731阅读
50176阅读
49045阅读
47071阅读
4686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